当母亲在我面前唠叨哪个同学的孩子一个月能挣五六万、哪个朋友的孩子又带着一家人去旅游了的时候,我打开银行app看着里面被大家调侃叫做“余额”的存款,内心又掠过一丝波澜,心里想着的还是下个月的房贷、车贷,孩子的兴趣班……
其实,我小时候也做过“别人家的孩子”,在周围亲朋好友或相识的人中,一直都是读书最好的那一拨,高中毕业也顺利进了重点大学。也许人生的分界线就在大学四年,那四年确实虚度了光阴,毕业后的工作也一直不愠不火。也许大多数人也和我一样,有过高光时刻,但冲入社会后又被狠狠毒打,常常因为是否要买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或电子产品犹豫不决,或在出门打车时反复比较哪个平台更便宜,甚至在公司点外卖时还要纠结哪家便宜那么一两块钱或免配送费……
当处于这样的生活中时,我相信你和我一样,一定会产生深深的迷茫与自我否定,不知未来何去何从,责怪自己没用,如何跟自己和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的心理疏导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坚信自己比大多数人过得好,至少不必大多数人差。以前看过很多数据,准确的数据不太记得,而且各个平台的数据也有些差别,大概是说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其实月收入2000以下的人估计得占一大半。如果月薪5000以上,估计超过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月薪上万怕是打败了90%的人。不管数据可不可靠,但总体能说明中国存在大量低收入人群,想想自己的工作和收入,也还是超越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我也只是个普通人,为啥要求我要拔尖呢?也许有人说,这样比较没意义,因为人的幸福感或不幸感往往都是通过身边人比较而来的,乞丐不一定会羡慕那些住豪宅开豪车的富豪,但一定嫉妒旁边比他要钱要得多的乞丐。但我相信,即便和周围的人相比,大多数人也处在中间水平,基本不会是最差或最好的那两头,所谓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家庭、工作、房子、车子,也不差什么,那还强求什么呢?
二、和过去的自己比较。虽然算不上凤凰男,但我生长于一个偏远小镇,完全受益于国家的教育政策,最终得以考上大学,走出小镇。其实80年代出生于小镇的人们应该都很清楚,那时的生活条件大家都差不多,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是当司机,因为小镇偏远,每次要去县城都要坐上半天的班车,所以汽车对我们来说是链接乡村与城市的桥梁,所以开车是当时很多小伙伴的梦想;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有一天能走出小镇,去大城市上学、生活,其实,儿时的梦想虽然狭隘,但都真真切切实现了。如果没有通过高考走出小镇,可能我现在最多就是在家乡的小镇上开个门市或学门手艺吧,虽然没有什么不好,但可能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妈现在还经常向我感慨,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到省会城市来买房生活,还能坐上自己的车。所以,我们这代人,从乡镇走到城市,已经是迈出了大大的一步。一个家族要跨越阶层,恐怕正常情况下也要好几代人的努力,我想我做到了我能做到的,下一步该我们的下一代接着努力了。
跟自己和解,是成年人必须经历的成熟,也是一种无奈吧,不能和解,我们又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