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大背景的形成:黄巾起义是如何催生的?丨钱从哪里来?

前情回顾:

《三国历史大背景的形成:黄巾起义是如何催生的(上篇)》讲到:184年的黄巾起义时,汉灵帝所面对的政治局势:

1、东汉王朝开朝时,汉光武帝时就大力保障豪强、地主的利益,历经十几代皇帝,到汉灵帝时,豪强、地主的势力已经到了政府无法管控的地步。

2、东汉沿用西汉的“选官制度”,该制度成为官僚集团、外戚集团、宦官集团三大集团相互争夺笼络势力的工具。到汉桓帝和灵帝时,由于他们宠信宦官,在朝廷上成了宦官掌权,横行霸道的局面。

接下来将开始讲东汉帝国运行到汉灵帝时,帝国的两大安全保障(军队安全+财政安全)是如何发生了动摇。


1、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

关于帝国的财政,无非是钱。首先,我们先要明确的一点是:

在西汉时期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是由不同的行政部门来管理

行政机构大司农是掌管帝国的钱财用度,主要用于: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国家事宜。

而行政机构少府则是主管皇室的钱财用度,皇帝日常开支、后宫俸禄发放等。

到了东汉的创始人刘秀,为了集权,汉光武帝把“帝国财政+皇室财政”合并,统一由“大司农”管理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到古代的货币结构是由“生产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所决定的,如图所示:

有了上面两点的认识:

1、东汉帝国的钱财和皇室的钱财不做区分管理

2、影响货币结构的因素有:生产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


下面开始讲帝国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帝国的收入),又流向了哪里(帝国的支出)

01:帝国的收入

我们都知道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农田的税收,在说到“帝国的收入”时,我们实际上需要了解的是东汉帝国的税收,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东汉帝国的税收构成是怎么样的:

行政机构:大司农

税收构成:田税+人口税+杂税

田税:分为田租税和刍藁税,要用于百官的俸禄、兴修水利、维持治安等

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钱,主要用于军费和对有功人员的赏赐,作为战备基金,购置车马兵器之用

杂税:取自山泽之利,主要要用于建筑宫殿、皇帝日常开支、后宫俸禄发放等


正常情况下,东汉帝国的税收状况每年的波动并不大:

1.田税相对稳定:农民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田税税率)生产缴纳税收,因而,田税是相对稳定的

2.人口税相对稳定:人口的增长幅度并不大,其人口税的增量也并不会有很大的明显

3.杂税相对稳定 :山泽”基本是固定的,其“杂税”也不可能跃增太多

知识小卡片

东汉帝国税收构成“田税+人口税+杂税”中的“人口税”到东汉帝国后期由于人口变少,普通百姓演化为流民,人口税剧减,先按下不表,这里主要展开讲收取“田税”的农业经济和收取“杂税”的工商业经济。


(一)农业经济

(上篇)说到当时已形成的政治局势是:地主豪强的势力空前膨胀。由于土地的“私有制”制度,土地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地主豪强又掌握大量的资源、货币,必然导致土地被地主豪强使用合法/非法的手段兼并大量土地。

东汉帝国从建国起就保护地主豪强的利益,到东汉王朝发展到汉灵帝时,地主豪强历经N代人把产业做大做强,已经不是汉灵帝一个皇帝帝位的权力就可以解决的了,来看一下这时的税收状况是如何受到了影响。

本来自己生产的粮食,除了满足日常食用,再者就是用于交税,剩余则可以在商业里流通进行物质交换。

汉灵帝时,很多“自耕农”没有了自己的土地,变成了“佃农”或者“雇农”后,他们只能从地主豪强那里获得极少的财富,这部分财富通常不能支持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成本,而地主收纳了大量的土地,他们榨取了农民劳动力所获后再纳税,有了大量积累的财富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如图所示:

农业经济变成“自耕农”和“地主”的经济结构对于帝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地主”的经济结构强压于“自耕农”的经济结构下:

1.帝国税收变少:

土地兼并形成的“地主经济结构”不仅加剧了贫富差距,还导致了土地和劳动力的分离,“自耕农”变成“佃农”/“雇农”,因为这些人身份的转变导致帝国的田税降低,大部分利益被地主豪强给分刮了去。

2.埋下政治不稳的因子:

成为“佃农/雇农”,表面上这些人摆脱了田税,但正是因为他们生活质量变得更低才不得已去给地主豪强打工,同时,他们还要承受地主豪强的克扣、依法向帝国缴纳“人头税”。

帝国发展到中后期往往由于维护帝国运作的成本升高,税收往往都比较高,一旦生存成本超出了老百姓可以承受的压力,很多百姓趁机就撺掇成为“流民”,彻底摆脱需要向帝国缴纳的任何税收。

从帝国的角度来看,地主的经济结构会影响帝国的税收收入,一旦百姓都发展成了“流民”,不仅“土地税”连“人头税”也得不到保证,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帝国将无力养活它的政治机构、政治官僚们,从钱财的角度看,除了开朝皇帝汉光武帝自动削弱政府机构会影响到帝国的办事能力,没钱也会削弱帝国的办事能力。


(二)工商业经济

现在重点讲一下收取“杂税”的工商业经济,而“杂税”来自于“山泽之利”。

知识小卡片

“山泽之利”构成的“杂税”,其名目朗多,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东汉帝国的工商业业已被豪强商业大贾所控制,如图所示:

在此,需要详细地讲一下“杂税”里的“盐铁”制度,解释一下东汉帝国对于可以创造大量利润的“盐铁”是什么态度:

汉光武帝:

战乱时,“盐铁制度”已经崩溃了,光武帝只好把原来隶属大司农的“盐铁制度”剥离出来,把权力下放到各个地方政府,在盛产盐、铁的郡县设置盐官、铁官(税官),并无官营盐铁制度,即地方政府负责收税,民间负责生产、销售。

汉章帝:

建初六年,恢复西汉武帝的“收盐铁之利”的制度;元和六年,又“罢盐铁之禁”。

汉和帝:

章和二年,重申“罢盐铁之禁”,正式明令废除盐铁制度。

结论:终东汉王朝结束,帝国都没有恢复“盐铁制度”。

东汉时取消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即:东汉时期工商业的盐铁是私营,并没有沿用西汉时期汉武帝起的官营制度。

这里,我们可以对比西汉帝国与东汉帝国对于“盐铁”的态度:

西汉:

在郡县设盐官、铁官,他们隶属于中央的“大司农”(权力在中央),使盐铁从生产到销售、税收都隶属于官营的制度。

东汉:

在郡县设盐官、铁官,主管税收,直属于所在郡县管辖(权力在地方)。盐铁的生产、销售经任由私营(市场自行决断),大部分控制到了豪强官僚手中。

对比西汉的盐铁制度,我们明显发现:西汉的盐铁经营和税收的钱流向朝廷/皇帝内库,而东汉的盐铁制度是肥了地方郡县及豪强,跟帝国没啥关系,下面举一个例子对比一下西汉帝国(汉武帝时期或之后)是如何捞钱的,而东汉帝国的钱又是如何跑进了地主豪强手里的。

首先,我们得建立一个共同的认知:西汉汉武帝时把铸币权收归帝国所有,而东汉汉光武帝在位16年时,也把铸币权揽入帝国,恢复西汉的五铢钱制度,因而,这个例子是建立在铸币权由中央政府控制之上:

西汉中央政府捞钱大法:

1. 货币制造环节的偷工减料:

材质是铜价值10元的货币,掺杂了20%的杂质后,实际货币价值是8元。

2. 拿偷工减料的货币进行市场流通:

假设住在A地区的王麻子有5亩地,每亩地需要缴纳100元的税,即上交的税额为100x5=500元,由于当时交税是以实物缴纳,即交的是粮食。

中央政府拿收上来的价值500元的粮食在A地区兑换成价值更低的土特产,这时的500元由于掺假了,实际上货币价值是500x0.8=400元,但由于明面上是500元而且这时百姓还不知道货币已经贬值了,所以政府拿贬值的500元兑换2元/斤的青枣,成功兑换了250斤。

政府再把A地区买回来的250斤青枣拿到B地区卖,卖4元/斤,卖光以后,政府的收益是:250x4=1000元,考虑到货币已经有了20%的贬值,实际货币价值为:1000x0.8=x800元。

总结:

从铸币上偷工减料到政府私营,一波操作下来,原本是五亩地收取500元的政府实际从百姓那里获得的钱是:800元,属于变相提高了农民的税收。

东汉地方政府捞钱大法:

1. 东汉中后期民间私铸货币扰乱市场:

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里提到:“西汉所铸的两百八十亿万余枚五铢钱,在东汉的時候,大部分应当还在流通,此外还要加上东汉所铸的五铢,这种五铢数量也是很多的。”仅用于支付羌族的战争成本就超六百多亿钱,但东汉的物价比西汉的物价更高,可见是存在民间私铸货币的,更多的货币涌入市场里流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2. 成色不一的货币在市场里流通:

由于私铸,每一家私铸的货币水分都不尽相同,因而,这里的假设仍以上个例子的假设相同:材质是铜价值10元的货币,掺杂了20%的杂质后,实际货币价值是8元。

3. 拿偷工减料的货币进行市场流通:

假设负责A地区税收的官员叫黄世仁,而承包A地区盐铁业务,拥有最大的盐铁经营权的人是黄世仁的妻弟周扒皮。

由于周扒皮是最大的生产销售商,几乎成了A地的垄断企业,当老百姓没办法在其他商家那里买到生活所需的盐铁时,只能买周扒皮掺和进沙子或其它杂质的盐铁,周扒皮眼看自家独大,任意调高物价,原本在市场上流通的盐是2元/斤、铁是50元/斤,改为:盐30元/斤,铁250元/斤。

老农李四正好需要买两斤盐用于日常食用,买十斤铁打造农具,原本他只需要花:2x2+50x10=504元,现在则需要:30x2+250x10=2560元,不仅是多花了2056元,得到的东西还是有杂质的。

总结:

由于流通于市场的货币是贬值的,加上要上缴30%的税收给姐夫黄世仁,即周扒皮所得为:2560x0.8x0.7=1433.6元,还要减到盐铁的生产成本和员工工资,到手的钱应该在1300元左右。

当然,如果周扒皮能说服姐夫换一下收税的情况,例如把收取营业额的30%,改成盐收10元/斤、铁收30元/斤的话,由于A地区的盐铁市场是被周扒皮控制的,那么在周扒皮漫天叫价后所得更多,当然黄世仁也不是傻子断然不会同意这样的分配方式。

可见,钱大部分都流入了地方豪强那里,而百姓和中央政府都得挨穷。无论是西汉帝国还是东汉帝国,一旦失去了符合市场规律的财政调控和货币调控权,最终只会加速帝国的灭亡速度。


以上就是帝国收入的全部内容,下面总结一下:

1.帝国的收入方式主要通过税收,东汉帝国的税收构成是:田税+人口税+杂税。

2.正常情况下,田税有固定的税率,人口的波动也不会很大,杂税基本上也是固定的,所以,每年帝国的税收幅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3. 历史遗留的问题(东汉帝国建朝初就保障了地主豪强的地位)不断被放大时,历经多位皇帝都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时,到汉灵帝时,问题已经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局面:

田税:由于土地的“私有制”制度,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大部分土地被地主豪强通过合法/非法的方式占领,“自耕农”变少,帝国能从田税那里获得的税收就大大变少。

人口税:随着百姓的生活成本的提高,很多老百姓即使变成“佃农”/“雇农”仍没法生存下去,不断地有百姓转而去深山老林里当“流民”,这部分人当然不会再给帝国交“保护费”,随着战争、灾荒的频发,越来越多人加入“流民”的队伍,人口税很自然就会不断地降低。

杂税:山泽之利,税收被地方政府所控制,而生产销售私有化,一般被豪强官僚所控制,帝国基本上拿不断这个税收的钱。

简而言之,东汉帝国是一个没钱没人办事的政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61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020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07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4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154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265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9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0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9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95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970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654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72评论 3 31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1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52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