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巧求速, 不走小路, 走大路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 上也; 学而知之者, 次也; 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
华杉详解
孔子说, 生下来就知道是上等; 学习了然后知道, 是次一等; 实践中遇到困难然后去学习, 再次一等; 遇到困难还不学习, 那真是最下等了。
各位可以对号入座, 看看自己是哪一等。反复琢磨体会后, 慢慢对, 别急于下结论。
孔子自己也评价过自己, 前面《述而》篇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么说, 他自己定位是学而知之者。我们自己呢, 可能不敢说是生而知之者。那么, 是学而知之者吗? 恐怕学了也不知, 因为没有知行合一, 就不是真知, 对自己的专业工作, 或者对应事接物待人的道理, 只是晓得些说法, 离能掌握那些道理、那些方法, 存乎一心, 运用如神, 那还不知道差多远多远! 真不敢说是学而知之。
我们都是困而学之吧! 不断地犯错, 犯同样的错, 一次次没做好, 就去学啊! 怎么样做到颜回做到的“不贰过”, 不要再犯同样的错, 不退步, 就是最快的进步! 做不到“不贰过”, 这“困而学之”的鉴定评语, 我们也不敢领!剩下就是“困而不学”。遇到困难了, 犯过错了, 他还是不学。孔子说,这是最下等的。这样的人不多吧?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人, 甚至说, 我们每个人的大多数时候, 都是这样的状态——困而不学。
为什么呢, 因为懒!
一是懒得思考, 做事没尽心。自欺欺人认为自己尽力了。但是尽力不尽心, 就没有认识, 受困了, 他用“我尽力了”来开脱自己, 那就认识不到问题在哪, 那还学什么呢? 困而不学, 就是这状态。
二是懒得学, 因为学习很辛苦啊! “困而学之”更辛苦!《中庸》说:“人一能之, 己百之; 人十能之, 己千之。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别人一遍能做到的, 我做一百遍; 别人十遍能做到的, 我做一千遍。果真能这样做, 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 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成功之道, 就这么简单, 时间花在哪儿, 结果就在哪儿。谁敢说自己花了一百遍一千遍的功夫呢?
有人说, 哎呀, 把我说得那么差! 你看我混得也没那么差嘛! 你混得不差, 是因为别人比你更差而已, 不是你自己有多好。
孔子的这段话, 在《中庸》里又被总结成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境界:“或生而知之, 或学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 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 一也。”
孔子不是把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分了三个等级吗, 《中庸》就鼓励说, 只要你最后知道了, “一也”, 结果都是一样的!
知行合一, 要去行, 才是真知, 才有结果。生知安行, 学知利行, 困知勉行, 又是三个境界。生知安行的人, 他天生就知, 出手就对, 安然自得。学知利行, 是学了, 知道这样是对的, 是对人对己有利的, 他为了这正确、为了有利而去做。困知勉行的人, 他吃过亏, 知道不这样做不行, 虽然不情愿, 但勉强自己去做。《中庸》鼓励说, 不管怎么样, 只要你做了, 都是一样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遵守交通规则。生知安行的人, 他天生就知道, 不遵守交通规则会死; 乱穿马路不走斑马线会死, 弯道超车会翻车。所以他按交通规则去行。如果不照交通规则去行, 他心里就不安, 他紧张, 他害怕, 马上要调整回来。
所以生知安行的本质, 在于不这样去行, 他就不安! 好像我修炼这“日日不断之功”, 每天早上写华杉详解。很多朋友说:“你真能坚持! 真有毅力!”其实这不是坚持, 不是毅力, 是成了习惯, 一天没写就不安, 就难受。你看那每天跑步, 每天能跑半程马拉松的朋友, 他也是生知安行, 一天不跑他心不安! 靠毅力坚持, 是坚持不了的, 是靠生知安行。
由于不安, 一旦稍有违反, 他心就动了, 心一动, 马上调整回来, 所以这样的人, 不容易犯错。那个著名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后汉书》记载, 杨震举荐王密做官, 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 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不收。王密说:“深夜, 不会有知道的人, 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说:“天知, 地知, 我知, 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这杨震, 就是生知安行的人。
接着说交通规则, 生知安行的人, 你要他过马路闯红灯, 或者不走斑马线, 打死他他也不干。学知利行的人呢, 学习了交通规则, 知道了, 他也老老实实遵守。困知勉行的人呢, 遇到过危险, 出过事, 学乖了, 遵守。困而不学的人呢, 遇到过危险, 出过事, 他也学“乖”了, 下次过马路, 小心张望, 但是一看左右没有车, 他还是要闯红灯, 还是不走斑马线。
今天我们是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多呢, 还是不遵守的人多呢? 不遵守的人还非常非常多! 这就是孔子经常痛心疾首的——君子戒慎恐惧, 小人无所忌惮——无解!
王阳明说, 没有什么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 困而学之, 所有人都是生而知之! 就像前面的例子, 乱穿马路会被车撞死, 受贿要坐牢, 这还用学吗? 这个不知道吗?
但是, 没有知行合一。
为什么不能知行合一?
因为贪! 贪巧求速。
人人都知道闯红灯会死, 但是也都知道不是百分之百会死。为了贪巧求速, 就愿意冒生命危险。我们平时做的很多事情, 喊的很多“弯道超车”之类口号, 都是类似过马路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的事情。
所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 回归常识, 回归初心, 回归良知良能。良知,就是我们天生就知的, 良能, 是不学而能, 都是我们天生就会的。不贪巧求速,不走小路, 走大路, 简单得很!
王阳明的前辈陆九渊说:“我在无事时, 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一旦到那有事时, 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 困而学之, 生知安行, 学知利行, 困知勉行, 良知良能, 知行合一, 儒家的“学习学”, 都在这几个词组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