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班上有一个从来没有笑过的孩子。
他小小瘦瘦的,看上去明显就有些柔弱。孩子可能迫于我的严格或者是我的大嗓门,他从来不和我主动说话,从来不和我主动进行哪怕是眼神的交流,包括我上课时讲的笑话,大家哈哈大笑,纷纷举手回答问题、甚至我要求所有同学记笔记等等,几乎所有的课堂活动,他,都是无动于衷,他好像完全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就不知道、不觉得自己身在教室、身在课堂,根本就觉察不到这个课堂上,老师在对所有同学提出要求,或者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他从来不交流。
直到实在看不过,我便直接走到他跟前,弯下腰来,看着他的眼睛,压低声音很和气地问:你有没有笔记本啊?这样他才会慢慢地拿出笔记本。然后便又不动了,再问:“你怎么不记笔记啊”?然后他身子动了一下,手在本子上摩挲了一下,就又不动了。
他从来都是带着大大的口罩,把本来很瘦很小的脸几乎全给遮住了,只剩下两个无神的眼睛,那眼光向问话的我稍一飘忽,就又赶紧地散开移走了,无论你怎样地问他,他都不再看你的眼睛。每次问他话时,他几乎都从不出声,在实在躲不过时,他才会很小声地回答:“我不知道”。然后便又转过脸去。
他从来没有笑过。他才初一年级,12岁。
每次看到他,我都深感恐惧。
下面是与班主任的沟通:
科任A: 那个小昭同学是个什么情况,第一周我值班时发现他要走读,他妈见面就是吵。我看他平时表现很怪异的。(三周后)你把他这几天的表现基本情况发给我,我试试跟她妈妈交流一下,这个小孩子的确很值得研究。
科任B: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表扬他[捂脸哭]。平时总体上不合群,与同学相处不融洽,比如课上会对同学做鬼脸;借同学笔记不按时还,别人不借一定要磨到别人借为止,喜欢对同学说不文明语言。
科任A: 他家长什么反馈?
科任B: 上面的内容,我是昨天晚上跟他妈妈简单说了一下,因为我昨晚罚他抄学生手册,让他妈妈晚点来接他,家长很配合,也没为他孩子说话。他课上不认真,也是爱动来动去,不知道在做什么,有在看杂书,或在玩平板;自习课也差不多,有点无所事事的样子,让他练字,总是在东找西找,不能长时间坚持。平时跟他讲话,会动来动去,眼神就是没有跟你对视,有时候跟他说哪里做得不对,会无端发笑;但是给他一些要求让他希望做得更好之类的,他也会点头答应,就是没做好。这个学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淡薄,多次没有参与班级值日,像这周值周,不听从组长安排,站在那里值周会站不住,但是他会关注其他同学做得怎样,会跟我报告;集队的时候做不到自律,不过很多同学也这样。他还怕吃苦;之前军训的时候喜欢给同学起外号,也会跟他们道歉,就是反复这样子;军训的时候有过因外号矛盾把舍友锁在厕所里锁喉,一开始也不觉得自己有错。
科任A:他会特别关注别人的缺点,这很有可能是他在家庭里,他的家长平时管理比较严重,可以说这个小孩子可能是长期在被批评中长大的,他学会了他妈妈的待人方式:只关注缺点,挑毛病。他家长没什么反馈吗?化解之道在其家庭,要让他家长说话,光对孩子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这是个很好的德育研究案例,可以深入探究一下。如果还有关于他的某些表现观察,想起来就多发我一些,我整理成一个教学案例。有他家长档案资料没有,他们家是做什么的
科任B: 我这里有一份他家长在军训期间开的医院证明:非器质性遗尿证。医生建议是:以家庭训练、疏导为主,尤其晚上训练及护理(定时起床排尿等训练)。
科任A:这是内心自卑的重要来源,会使他对外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而这种病症的问题,一般源于心理。(非器质性遗尿证)
科任B: 嗯嗯,家长也担心,所以是走读
科任A: 家长什么工作,他们是不是离异家庭?班级群里没有爸爸。
科任B: 父亲是飞行员;母亲是个警察吧。(父亲应当很少陪伴孩子,母亲可能会因为工作性质,对孩子要求非常严厉)。孩子妈妈从来没有提过孩子爸爸,而且他家里好像还有老人家。我把学校表现反映给他妈妈时,妈妈也没有为孩子说什么话,看上去挺配合的。
科任A: 我主要是想了解他家长反馈的信息,想了解家庭的教育模式与亲子互动关系,所以才向你要家长反馈了什么信息。能否把他家长回复你的信息发我了解一下
科任B: 家庭模式方面没有反馈。
科任A:我主要是了解他家长的心态,孩子的心态我们是很难真正改变的。有效的教育必须从家长开始。我试试跟他妈妈沟通一下吧。
下面是与家长的沟通:
老师:小昭妈妈你好,我是孩子的老师,近来我们与几位任课老师,都很关注孩子的成长学习状态,但是关于孩子的学习表现我们一直有许多不太理解的地方,比如上课听讲、与老师配合、还有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方面,都感觉他都有需要进步或改善的地方,我们很想对他多些了解,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有效的引导,您能否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及他小学成长方面,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吗?方便时请回复,谢谢
家长: 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帮助!我想问他具体上课是什么状态?是没有听课还是走神,还是精神状态不好?他自律方面差一点,我对他要求也比较严厉,家里的教育主要靠我一个人,所以也是有一些缺失。
老师:是有些问题,但我们更想多了解些信息才好去更科学的引导孩子,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差异,盲目教育常常不见得有好的结果,孩子成长很快,我们尽量珍惜,所以想多些了解孩子,打扰了
家长: 他小时候老人带的比较多,比较骄气,之后小学也转了好几次,可能不太善于跟同学去沟通和交流。小学上课也是不太学会听课。
老师: 小学6年来,你们都怎么引导孩子的呢,你们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怎么样?孩子的性格心理,与家庭亲人之间的关系互动密不可分,在学校里孩子呈现出来的状态,很多情况是一种来自家庭的关系投射,这些心理学家们的观点也值得我们做些反思,有时候我们只从孩子身上看问题,常常只能看出表象,所以我们想试试,找找更深层次的原因,找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层次因素,最起码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至于进行硬生生的教育,而是多些更理解孩子的教育,多些更有人情味的教育,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模式。我们只有找到孩子内在的心理模式,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有效。比如你前边提到的对他比较严厉,教育主要靠你一个人,孩子从小有老人带大,小学时上课不太学会听课,这几条因素里,哪些因素才是主要因素和深层次因素,哪些因素我们可以引导?希望多些思考与交流。自开学来,我从没见孩子笑过,孩子的生命里发生过什么?孩子的心理模式与思维模式是怎样的?老师们都是一头雾水,这样不利于我们开展有效的教育
家长: 这个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也没有深入的去研究过。可能多一些心理疏导会比较好一点。这种训练我以前也带他做过一年的,比如沙盘。
老师: 孩子为什么很少有笑容呢?他在家里是这样的么?孩子放学回家跟您常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么?孩子平时犯了错您一般都是怎么处理呢?
家长: 上初中以来他对学校的事讲的比较少,平时他犯了错的话,我一般会先批评教育两次没有改正,然后也会用戒尺责罚。可能这两周跟他沟通比较少。
老师: 小学时,班主任及课任老师是不是常投诉他?一般您怎么处理?我听有老师私下给我交流,好像也把近期孩子的一些不是很好的学习表现反馈给了您,您一般对于老师的投诉会怎么处理呢?比如这次您对老师的反馈信息,周末会跟孩子做怎样的沟通?孩子刚进入一个新环境,这三周来,孩子回到家会兴奋么?有没有讲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的事情呢?
家长: 小学的时候如果遇到老师投诉,我会跟他说,首先会找他的责任,首先会批评他。他最近的确很少讲新同学,新老师的事情。昨天他被老师罚抄写,我也是先去批评教育他的。
老师: 待您方便时,其实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整理一下孩子十多年来的成长教育,毕竟刚上初中,老师们面对新同学,都想尽快深入了解,并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更好的成长教育,如果您觉得有必要,可以慢慢系统地梳理一下,孩子为什么很少有笑容,我觉得这个问题比什么都重要。这可能会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感;面对一个新环境,孩子一般会表现得更兴奋,或者更压抑,孩子一般会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或者闷闷不乐,都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心理幸福,是我们为人父母最大的意义,不是吗?
家长: 感谢老师,这段时间我的确有点疏忽了他的心理感受,可能事情多也很少跟他聊天,回去我要跟他多沟通一下吧。
老师: 我观察到孩子体质较弱,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体质弱,几乎必然在很多肢体行为动作方面、与其他同学统一行动协调方面,会显得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会显得与其他学生不够一致,甚至会受到其他同学的不太友好的对待,孩子心理上一般会趋向于自我封闭,自我躲避,自我逃避,自我压抑,这些希望得到关注。无论孩子学习如何,但健康快乐的心理才真正影响孩子一生。建议每次与孩子沟通后,你都务必思考一个问题,孩子经过你的教育之后,他是快乐了还是痛苦了?他是舒服了还是委屈了?这个是我们教育是否伤害孩子还是帮助孩子的标志,我们很多教育,一不小心都是以爱与帮助的名义进行了更深入的伤害。有时我们无法避免,但作为家庭,作为母亲,可以给予更多的抚慰。共勉。
家长: 明白,我尽量想去倾听他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