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
【华杉讲透】:“人心本是天然之理,没有丝毫纤尘沾染,只是一个「无我」罢了。胸中一定不能「有我」,『有我』就是傲。古圣先贤的许多优点,也只是一个「无我」而已。无我,自然就能谦虚,谦虚是众善的基石,傲慢是万恶的根源。”
这是国学经典日历的最后一篇,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用这么一次机会浅浅地把《四书》和《王阳明传习录》了解一番。虽然并不完整,但编者也把重要的关键句都摘录了出来。同时,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延展阅读。
每天看似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中,跟真实的人相处。对于自己的人生剧本而言,我的世界只有自己。我对外界的任何反应都是我的投射。我有时会心情崩溃,有时身体不舒服会让我的状态不佳,有时很累……我的注意力会被想法、情绪和感受带偏,被想法、情绪和感受影响,从而忘记了真正的自己只是注意到这一切出现、发生的意识罢了。
其实我并不能改变眼前发生的事情,我只能看着事情展开,并在我该发言的时候说出那句写在我人生剧本上的台词。
我时常会思考自己与他人同在这个世界上的关系。我们同在一个世界,但彼此对于彼此的人生而言,都是配角/人机,我们是同台表演的人,同时,我们的内心也存在一个观看这场人生戏剧的观众。大多数人被情绪、感受和想法所束缚、遮蔽,一辈子都很难体会到自己的人生有观影员这个角色的存在。
「无我」简单地说就是,选择的原则/第一优先级是事情本身,而非个人偏好。比如,当我做一件事时,是有所图、是期待结果的时候。一是,做这件事之前就预设了期待;二是做这件事的初心不对。
其实还是论语中讲的三类学习者的状态:①生而知之;②学而知之;③困而学之。
很明显,有所图的人是学而知之的人,他知道做这件事的结果是有好处的,所以做这件事的动机是冲着这个好处去的;「无我」的人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事情该这么做,就这么做了。对于结果一是没有预期,二是不求结果。
一旦对结果有期待,期待本身就有50%落空的几率,就会牵动想法、情绪和感受,引起波动。这种状态就是我受了我的影响。
还有一点是,要认清楚,自己的存在永远是为了实现某件事的工具,事情是对的,无论谁做都能做成。换句话说,事情做成跟我无关,自然失败也与自己无关。对待事物永远要保持这样一种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