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母乳喂养儿不能通过母乳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适宜的阳光照射会促进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但鉴于养育方式及居住地域的限制,阳光照射可能不是6月龄内婴儿获得维生素D的最方便途径。婴儿出生后数日就应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10μg(400U)。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骨骼生长对钙的需求,不需额外补钙。推荐新生儿出生后补充维生素K,特别是剖宫产的新生儿。
【关键推荐】
◆婴儿生后数日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310ug(400U)。
◆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不需要补钙。
◆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
【实践应用】
1.如何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
在婴儿出生后2周左右,采用维生素D油剂或乳化水剂,每日补充维生素D10ug(4001U),可在母乳喂养前将滴剂定量滴入婴儿口中,然后再进行母乳喂养。对于每日口服补充维生素D有困难者,可每周或者每月口服一次相当剂量的维生素D。配方粉喂养的婴儿通过合乎国家标准的配方食品,能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不需要再额外补充。每日10pg(400U)的维生素D可满足婴儿在完全不接触日光照射情况下的维生素D的需要,因此这一补充量对北方地区、冬季或梅雨季节的婴儿都是基本充足的。
2.6月龄内婴儿通过阳光照射能否获得所需要维生素D
要让婴儿通过阳光照射获得足量维生素D,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阳光充足,皮肤暴露范围足够,阳光暴露时间充足。显然这些要求受当地季节、居住地纬度、环境污染等条件的影响。即使季节、气候等允许,也会担心阳光中的高能蓝光可以透过晶状体,到达婴儿视网膜,对婴儿视觉产生不利影响;再者婴儿皮肤娇嫩,过早暴露日光照射也可能会对婴儿皮肤造成损伤。相比较而言,通过维生素D补充剂来补充,难度小,可靠性高因此婴儿应该口服维生素D400IU/d。
3.如何给新生儿和婴儿补充维生素K
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较低。新生儿(特别是剖宫产的新生儿)肠道菌群不能及时建立,无法合成足够的维生素K;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婴儿,肠道菌群可能被破坏,会面临维生素K缺乏风险。母乳喂养儿从出生到3月龄,可每日口服维生素K125μg,也可采用出生后口服维生素K12mg,然后到1周和1个月时再分别口服5mg,共3次;也可由专业人员给新生儿每日肌内注射生素K11-5mg,连续3天,可有效预防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发生。合格的配方奶粉中添加了足量的维生素K1,使用婴儿配方奶粉喂养的混合喂养儿和人工喂养婴儿,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K。
【科学依据】
维生素D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血清钙和磷在正常范围内,维持神经肌肉功能正常和骨骼的健全,被看作为一种作用于钙和磷代谢的激素前体,是钙代谢的最重要生物调节因子。维生素D可在日光中紫外线照射下由皮肤合成也可以通过膳食补充。新生儿皮肤已具备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由于存在内源合成途径,母乳不是婴儿维生素D的主要供给途径,其含量也相对较低,全天泌乳总量中的维生素D不足25μg,故单纯依靠母乳喂养不能满足婴儿维生素D的需要。婴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极快,骨骼生长迅速,钙磷代谢活跃,需要维生素D参与调节。而现代生活条件下,婴儿出生后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日光照射机会,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很快会出现缺乏。研究证实,足月婴儿出生后需补充维生素D10ugld,才可维持血清25(OH)D水平在50mm以上,不出现临床维生素D缺乏表现。因此婴儿出生后数日应开始补充维生素D10ug/d(400Ud)。
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不能满足婴儿的需求。足月顺产婴儿在母乳喂养的支持下,可以很快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并获得稳定、充足的维生素K来源。但在婴儿正常的肠道菌群建立前,其维生素K需要可能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剖宫产婴儿开奶延迟或得不到母乳喂养;或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生长发育快,对维生素K需要量增加,加之不能及时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性疾病。典型的新生儿出血症发生在生后2-5天,严重的可致死亡;迟发性新生儿出血症发生在全部或以母乳喂养为主并且出生时没有补充维生素K的婴儿,可表现为致命性的颅内出血。出生后及时补充维生素K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尽管新生儿和婴儿的出血性疾病发生率并不太高,但此类疾病发病凶险、死亡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