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预设立场

中原焦点团队黄静2021-2-18中16坚持分享第583天


从本周读书会开始,《家庭中的正面管教》进入到正文部分分享,今天主要学习讨论了案例《委屈的小宝》,老师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点和面进行分享,本来觉得挺简单的一个案例,让大家分享出许多的内容,这也许就是一起读书的好处,见仁见智。

什么是预设?就是拿我们的是非观念去评判他人。这个在生活中可能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孩子在外边受委屈了,回到家跟你说:“老师老找我的事儿。”我们可能会有什么反应?我们一般情况下可能会火立马就起来了。然后有一句话就该脱口而出。哪一句话呀?“那老师为啥不找别人的事儿?他光找你的事儿?肯定是你做的不好。”孩子刚玩一会儿手机,家长看到了就会说:“不知道学习,就知道一直玩手机”。孩子说:“妈,我腰痛”。妈妈会立即说:“小小孩哪有腰?”

听家长这样说孩子一般都是什么反应?他会不会说:“妈,你说的太对了,就是我的错。”估计不会。通常可能就是眼里边含着泪或者正想说的突然间就闭上嘴了,或者勃然大怒,非常的生气或者直接一甩门回到他房间了,不理我们了,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因为我们不好奇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去倾听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是按照我们想的说我们想说的话,并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所以孩子才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对抗。预设是沟通的大敌,没有良好顺畅的沟通,就没有合作的亲子关系,没有合作就没有协助孩子、改变孩子的机会。所以作为家长、作为咨询师,要保持不预设的立场,保持未知、好奇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了解对方的思维脉络和架构。

这个案例中所体现的焦点理念:

1.倾听的四大态度:未知(不预设)、好奇、欣赏、尊重。

2.有效继续、无效改变。

3.食物和运动有疗愈作用,但不一定适用每一个人。

4.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5.遇事憋三秒,让真相飞一会。

6.情绪出得来,道理进得去。

7.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8.和孩子适当的肢体接触有抚慰、鼓励孩子的效果。

9.担心是诅咒,越担心孩子出现哪些问题,就越会出现。

10.关注人大于关注事,别开口闭口谈学习,多问问孩子的心情、感受怎么样,家庭教育主要是情绪的支撑和情感的关怀。

11.相信相信的力量。

12.人是人,问题是问题,和孩子合作打败问题,不是和问题合作打败孩子。

13.就事论事,不因事就直接给孩子贴一个负向标签,扣一顶帽子,标签贴上去容易撕下来难。正向的标签可以贴哦。

14.不做偷走孩子或当事人声音的人。

15.像X光扫描孩子的背后是挑错思维在作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