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预设立场——打开亲子沟通之门
孩子出现状况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状况不与父母沟通,不与父母沟通是因为无法实现孩子想要的。父母要做到沟通中不预设,因为没有好的沟通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就无法帮助孩子。
什么叫预设立场?就是拿我们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孩子。例如:
孩子委屈地说:“妈,老师总找我的事,跟我过意不去!”
妈妈说道:“老师怎么不找别人的事儿啊?肯定是你的问题,你做的不对,你这孩子咋那么多事啊?”
一时言语冲动,孩子情况会更糟,遇事憋三秒,让真相在空中飞一会儿,在短的时间内不说话,去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是不是又在用自己的想法套路孩子,先听孩子怎么说。可我们家长就以为自己是对的,真的是这样吗?
孩子愿意跟你说是相信你。试想一下当我们身处困境无法自拔,或许伤痕累累,我们很痛苦,特别难受,带着满腹的怨气,我们有期待我们很无力,站在悬崖边上了,这个时候我们找到了父母,也许我们是心存最后一丝希望,心存侥幸可能父母可以给我们支持。结果,父母不仅没有支持,反而这样说:
1、肯定都是你的错,要不然老师怎么不找别人!
2、肯定又是你的错,是不是你先欺负别人的?
……
本来觉得人生已经绝望,不可能再走出来,找到父母,父母却暴躁的给你贴上不好的标签,你想一想,你会怎样?肯定立即跳下悬崖了。反过来,孩子也是一样的。
当我们想给孩子贴标签时,先清空自己。我是不是又在预设,我是不是已经认为孩子是什么样的了,把自己放空,你认为的可能只是你以为的。不要把自己以为的强加到孩子身上。“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把你以为的强加给孩子,这样就丧失了沟通的机会,丧失了倾听和理解的机会。孩子就再也不会跟你说了,她独自去承受所有的压力,那有多可怕呀,如果扛不住,可能就会出现采取极端的行为。
在孩子说的过程中,他的情绪也得以宣泄,当情绪稳定平和起来,再用启发引导式的问句,就可能帮助到孩子,在孩子情绪大的时候,不要说太多,这个时候他需要倾听。不预设非常重要,放下自己,清空自己,听的同时要有觉察的意识。最伤害孩子的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父母相信孩子会怎样,他就会怎样。
不预设立场,站在孩子立场看问题,站在预设的立场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孩子对非言语非常的敏锐,在你的眼神言语中,感受到你的不信任,孩子想更好,是建立在被信任被理解和认可的情况下的。不然他干嘛这么努力呢,反正努力之后也不被认可,他觉得努力也没有用,不管我怎么努力你都不满意。于是干脆破罐破摔。
作为妈妈,我们学习了,把以为是好的对的方法告诉老公和孩子,但是我们要考虑对他们是否有效,还要考虑他们是不是愿意。让他们按照我们自己的方法去做,不然就很生气。这是我们就没有做到尊重,忘了要询问当事人自己的心声。等于又在预设了,预设了对方是错的,好心却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因为没有倾听当事人的声音,不要做偷走当事人声音的人。用心倾听对方想要什么,而不是你感觉为了他好,因为你是从书上看到的,听老师讲的,你感觉没用,得让他感觉才有用。学会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这样才能维护良好的关系。
引用书上例子:
妈妈:儿子,刚刚在学校发生了什么?
儿子:反正你们当然也不会听,不想说!”
妈妈:儿子,你现在不想说也没关系,想哭也没关系,只要你愿意说,妈妈都想听。”
这位妈妈很智慧,接纳孩子此时的状态,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事情。孩子的情绪没有处理好,他也没有精力去关注解决,也不会做出改变。我们需要去理解孩子,相信他有他的道理,同时表达出接纳允许,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这是一种尊重。相信他能处理好问题,也表达出自己想听的愿望。
有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家长是最擅长贴标签的,好的地方看不到,不足的地方被无限放大,贴上负面标签后,想揭下来就不容易了。我们在说话之前想一想,我们说话的初心是什么?证明孩子说谎了,孩子就会改变吗?信任才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想更好,希望被认可和鼓励,成为家长的骄傲。听孩子怎么说,给贴上标签,孩子的心就死了,真的朝你说的方向去发展。
家长只会说自己想说的。只有放下自己,清空自己不预设,耳朵才是打开的,倾听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不然根本听不到孩子说的话,内心里是满满地认为都是孩子的错。有意识的觉察非常重要,在发生事情的当下,父母要多点耐心避免争端。
我们听课以后要多反思,把所听内容梳理出来,对自己的启发是什么?接下来自己如何实施,该怎么做,写具体详细一些。这样才会与自己所听的融为一体,不然很快就会忘记,落实不到行动中听了也没有用。听课时很激动,过后一动不动。这就是学习了之后,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预设了立场,在孩子面前装,本质没有变,只是形式变了,我们要做一个纯粹的家长。强忍着愤怒,只会让自己更压抑,积攒更多的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说话靠心不靠嘴,我们要修炼自己的内心,才会带来更多的变化。预设立场的危险就是,往往会陷入自己的主观来评判事情,并且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后,不易改变。很容易陷入片面中,预设立场的危险就在其中。
当孩子发现父母并不是真心想要了解,只是想将他们的立场强加到自己身上时,孩子就会沉默不语无奈,不屑,自暴自弃等对抗。当孩子不愿意跟你说的时候,是因为你的目的性太强了,跟他聊天就是为了想改变他,只是为了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到他的身上,而不是为了想了解他,想发自内心的去了解他,孩子立刻会捕捉到,不理你了。
孩子想要的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他,发自内心的想知道他做的他的故事,孩子需要我们听的时候不评价,不预设,没有想改变他,主观强加给他的目的。我们刚开始可能做不太好,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做。
预设立场就是不相信孩子,依照自己的旧经验,全面的启用了紧张的神经,这样就加深了孩子的自卑,加深了亲子矛盾,孩子自暴自弃,不会改变行为。缺少觉察的眼睛又预设了立场,导致亲子关系受伤,并就此停留,不与家长沟通,遇到困难孤独无助,做出极端行为,这将更危险。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亲子关系大于一切,良好的亲子关系源于信任,孩子才愿意改变。放下自己,清空自己,去倾听孩子,相信他所说,相信他会更好,理解他。这样亲子关系更融洽,即使有天大的事也不算事儿,不然小事也会酿成大祸。
怎样避免预设立场这样的错误出现呢?
学习不是为了得到更多知识,而是为了能够做到,知道不重要,做到才重要,怎样更好的做到是关键。
1、觉察自己
问问自己,自己此刻内心发生了什么?跳出来用第三只眼去看,自问明白当下的状况吗?自己的初心是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孩子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后,是会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了,还是离自己想的方向更远了?问问自己当下找孩子谈合适吗?做好谈的准备了当下自己的情绪状态适合谈吗?也问问自己怎样谈,孩子能接受,如果是自己是孩子,需要家长怎么样?这些都是需要提前去换位思考的事情。
2、安顿自己
在发生事情的当下,以鼻吸嘴吐的方式进行几次深呼吸,借由呼吸来平稳与安顿自己,才有可能继续与孩子从容谈话。谈话的基础,是建立在平和的情绪中,稳住自己,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稳不住事情就没法谈了。
3、聆听孩子
用较为平静的心情,打开自己的耳朵,同时先将嘴巴闭上,学习聆听,以孩子立场而言,他发生了什么?可是家长总是很着急,以为自己很能,急着上前去说教,讲大道理。我们要倾听,换位,闭上嘴巴不评价。
4、引导孩子
试着让孩子说出他想要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协助孩子整理中间的利弊得失。你感觉怎么做更好?你怎么想的?我们直接交给他的,他不会听,因为他没有卷入,只有他自己说出来才记得住。你怎么看?有更好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这样做可能会怎么样?那样做会怎么样?
当我们能够学会不预设立场,才能听见孩子的声音。如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不会变成“只说父母想听的话”的孩子,而你才会在孩子需要帮忙时,引导出他的潜在力量,给予他最有效的帮助!
以后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先冷静,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孩子当时的感受是什么?他是怎么想的?问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和他一起分析他想出的多种解决问题的利与弊。最后让他作出选择,让他为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