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我与小羊一同前往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多伦现代美术馆正在展出的主题是“几近天堂”,其中的一系列作品着实让我流连忘返。我打算就我触动最深的几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并以这篇文章作为我游览整个美术馆的笔记。
“几近天堂”主题系列作品意在于将传统的将地理区位和人们生活实态挂钩的观念打破,希望人们能够改变已有的错误认识,去重新了解亚太地区的闲暇和劳作。这些作品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作者的内心活动,也将最真实的样貌呈现给我,让我着实感到震撼。
我看的第一部作品是李消非的《未知体》。你只要一进入展厅,第一件映入眼球的作品就是它,初看上去,我只是觉得它是一个具有对称美感的立体雕塑。我感到上下两个不同颜色的块状结构呈上下对称,然后对于每个块状结构自己,又是左右对称的,二者贴合起来后,一白一黑,在灯光下显得别具美感。我环绕它看了一周,确实没有看出来它长得像我们生活中的哪种实物,我便放弃了这样的念头,纯当它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纯粹的存在。
《未知体》是用玻璃钢翻制十字形的水泥预制件,将其从有具体实用价值的物体,变成了纯粹形式的抽象物。作者希望用这件作品展现随着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港口建造的需求增大,而这样的预制件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多,呈现的是外贸发达的亚太样貌。
接下来,我来到一面墙前,被墙上这幅玻璃里的作品吸引了过去。这是赵赵先生作于2021年的一个艺术装置,他给它取名叫《蔓延》。我的第一印象是觉得很像棉花,里面白色部分的延展情况跟我在各类影视里见过的棉花别无二致,即便没有亲手去触碰,我会感到它很柔软很蓬松。
棉花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就是纺纱机,世界上第一家工厂则是棉纺织厂,现代的工作体制也诞生于棉纺织业。2020年,中国的棉花产量已占据世界的五分之一,从这幅作品,仿佛看到了十多年前最原始的棉花样貌,这让我更加感触到时代的变化和地区的变化。随着时间的迁移,新疆等地区乃至中国及东南亚,从落后的棉花出口国,变成了强大的棉花贸易国。这幅作品将作者对于过去棉花的记忆留在了这一刻这一处,如今看来感触良多。
这时,从左后侧传来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转头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件影像作品。这是李消非先生的《一包盐》,我有幸刚好从开头看到了结尾,整个过程黑白的画风和几乎没有的人物对话让我一开始感到很压抑,但是看着看着我就深深入迷了,被里面的各种人物神态和动作所感触。影像主要描述了一包盐从海水里回收和加工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工人所在做的事情,有很多镜头都是固定着的,让我们有一种直面的错觉感。影片到结尾时,我仍在沉思,当小羊拍了拍我的肩,我才突然惊醒过来,原来已经看完了。
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几乎所有食物都需要加盐。但我们对它的重视度不够,只有当我们盐用完的时候,才会突然想起要去买盐。《一包盐》展现了工人们扛着暴晒认真加工盐的场景,让人不禁反思自己对待盐的态度,一包盐的背后是劳动人民的心血。我又在思考这部作品和主题的联系在哪,我猜测之所以拿出这件作品放在这个展览里,可能是希望观众可以从这样的制作过程中感受真实的变化,也即我们从不能加工盐到能加工盐,从以前粗糙的加工盐技术到现在越来越好的加工盐技术,亚太尤其是中国,从不能变得越来越能,区位不再和生活状况挂钩。
然后,我来到了第二层,希望能看到更多有意思的作品。很快,我就被一个拐角处放的一张照片吸引,这是一件摄影作品,是新西兰作家凯茜·卡特的《冰山2号》。初看过去,是一群人在类似泳池里游泳嘻戏,但我很快就发现这是一个岛上,四周都是海。换句话说,在一个小岛上修建了一个泳池,竟还有这样多的人在此处游泳,他们是怎么来到这个岛上,又为何要在这里游泳,他们要怎么回到陆地上去呢?
原来,这个泳池位于悉尼邦迪海滩,是经过作者多次曝光的摄影手法和缜密的数字合成制成的一张图片,呈现的是类似于冰山的效果。它是一个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影响而剥离于陆地的人类建筑体,并审视着一个以放松和体育锻炼为目标的自然空间,同时也体现出人类当世中人类自我的缺失和荒谬。这个游泳池与世相隔,像极了如今的互联网,所有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圈子和泛文化里,未来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只会越发严重,让人不得不深深反思。
到展厅的三楼,进去后正对面的是一副摄影图,我感觉它应该也是经过后期数字合成的,因为它让我感到很荒诞,原来这是倪卫华先生的《风景墙-上海大连路》。它的整体构造是几位身着工服、头戴工帽的工人和他们背后繁荣的商业大厦。这两者本不应该出现在同一镜头里,但在作者手里,却显得不那么别扭,因为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适应了其合理性,让我更想去看看镜头背后的含义,也即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心理活动。至少,我可以肯定,多少应该会有揭示工人们的不易或是批判阶级的分化和阶层的固化等。
作者仔细地将镜头定格在通常被忽视的工人身上。当工人们走过华丽的广告牌前时,持续存在的社会间隔被作者强调了出来。一线城市里,这样的情况非常常见。在全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整体进程当中,更应该重视工人们的生活状况,他们为城市的繁荣作出了真实而具体的贡献,他们才是真正应该站在聚光灯下的人,需要被我们学习和感激。
我看的最后一副作品,同样让我印象很深,这是新西兰艺术家盖文·希普金斯自己拍的影像《美丽岛屿》。她试图重现达尔文在新西兰群岛湾的一次旅行。我看到两位主人公在野外环境里搭起了帐篷,并且在参观古老的原住民定居点。独白中的达尔文对于毛利人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描述,他发现的被花园包围的英式农舍让他对这个岛屿上的未来充满期许,这也许也是我们对待未来应该持有的态度。
在影像的最后,还有一组图片,我初看感觉像是动物的手,再细看时,我突然觉着像极了人手。没错,这些就是毛利人的手,毛利人即便看起来很野蛮,也不具备先进的文明和智慧,但他们最朴素的为人和最真实的栖息,很值得我们的看好。毛利人在如今已经逐渐灭绝,这部作品引起了我的沉思,它仿佛既是热带的美女和帅哥的生活纪实,又是对于一支即将灭绝的种群的最后痕迹追踪。
参观结束,小羊跟我说,“几近天堂”这个主题做得真得很好,让他感触很深,于是他在出门便将我们拍摄的图片发到朋友圈,分享着这样一份感受。而我则站在一旁,头发在冬日的冷风下轻轻飘起,我回过头去,一件件作品所构架出来的整个亚太地区的生活实际让我难以言说。我想,最好是将这些思考用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也就是现在这篇文章。
今后,我还会看很多展,但恐怕很难再像今天这样同作品和作品背后的艺术家产生共鸣。我很喜欢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它用多种形式呈现了这样一个主题展览,着实让我印象很深。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多伦现代美术馆观展,再次和艺术家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徐智贤 2021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