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整个展览大多为多媒体形象展示,呈现了16位来自新西兰、萨摩亚、纽埃、汤加、菲律宾等太平洋和东南亚岛国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家的22件摄影、影像和装置,分别讲述了不同艺术家在不同区域对亚太地区的理解与体会。来自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原住民艺术家持续用影像语言向中国的观众描绘着远南岛屿的历史和现实,而中国的艺术家们则通过多元的媒介手段回应飞速发展中的亚洲进程。
展览心得:
走进展览迎面而来的是两块黑板,可供人们绘画涂鸦,板面的主题分别为画出你的梦想之旅以及画出你理想的工作。这两块黑板给人足够的遐想,激发了人们的绘画灵感从而进行自由的个人艺术创作,为之后观看展览时埋下了一颗种子。
展览共分三层,第一层以三段影像作品为主,分别为《塔克拉玛干计划》、《一块巧克力》和《一包盐》。其中李消非的《一包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影像记录的是制盐与运盐的过程,展现了被烈日暴晒的人们从镜头中出现又消失的场景。平凡无声的镜头画面却刻画了人们辛勤劳作的样子,直击观者的内心深处,让我们明白平时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也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
展览的第二层,形式较多,装置影像类皆有,我认为KTV影像房极具特色。《女超人KTV》以隐喻的方式讲述了菲律宾移民劳工所面临的困境。影像中三个女人演唱并舞动着身姿,她们的舞蹈动作看似略带浮夸,实际更凸显了女性的情感劳动,反映菲律宾移民工人的斗争。
《这周就要结束!》和《季节工人生存包》两个作品结合起来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作品的背后想传达的是发达经济体与附近微小岛屿邻国间的复杂关系——对劳动力与食品的依赖性。《这周就要结束!》通过循环搬石头的影像暗示体力劳动者往往被限制于贫穷下。《季节工人生存包》由丝网印刷的盒子组成,以“UMU”纸箱作为媒介,进行文字观念和社会叙事的微妙讽刺与现实关怀。
《液体剧场:皮哈海滩冲浪者》是哈内姆勒微喷收藏集摄影,由多张冲浪照片合成,人类与水体的互动,提供了超然视角,探索人类内部世界和消费主义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意义。
展览三楼有展出多伦路共生志,讲述了多伦路几年变化的事迹,入口处设有的声音装置,带上聆听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倪卫华的《风景墙-上海大连路》带给我的感受是四位艰辛的劳动工人与身后的繁华的建筑背景形成了强烈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使我觉得画面看起来并不具有协调性,含有讽刺意味。社会的飞速发展进程离不开劳动工人的努力奋斗,他们发挥的效用价值与自身所得并不匹配,这是值得去关注的问题,每一位劳动工人都值得被我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