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我们的心灵朝着无限敞开。人在自身之中发现了无限,这种无限与上帝的无限融合在一起——不是受造物所构想的上帝,而是受造物自身之中的上帝。
浅析:
能够读到西方高等学府里的学者写出的这样的文字,真的很是惊喜。可以说,这是西方文化真正的突破。这样的文字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出现在西方,代表了西方文化在千禧年到来之际面向新世纪的崭新面貌。
这种全新思想更广为认知的代表作品是《与神对话》系列。很多人在读《与神对话》的时候,刚开始甚至抱着一种猎奇和挑衅的心理,可是没想到读着读着就被打动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很多人读完书之后都有这样的感觉,书中所说的“神”到底存不存在已经不重要了,即使把“与神对话”完全看成是作者的自我对话也没有关系。因为重点不在于“神”到底是否存在,而在于,在阅读这些对话的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打开了,甚至一种深藏在生命内在的无法言说的爱在阅读的过程中醒来了。因为这份爱的觉醒使得读者的生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很多人因此被触动,被震撼,而深深地感恩。
就像哈里斯博士在这里所说的:我们的心灵朝着无限敞开。人在自身之中发现了无限,这种无限与上帝的无限融合在一起——不是受造物所构想的上帝,而是受造物自身之中的上帝。
人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发现了爱——无限的爱。因为沐浴在这深深的、无限的爱之中,生命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和满足,充满了光明,从而抑制不住地感恩所有的一切,并从内心深处希望将这份爱和喜悦分享给更多的人。
让生命充满无限的爱——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最终都融入了这无限的爱与喜悦之中。
没有所谓的东方和所谓的西方,只是生命本身,只有充满着爱和喜悦的生命本身,在无限的爱与喜悦中共振、共舞、共融。
40、人就本性而言是受无限感召的有限造物。这一本性表明,我们可以在人那里区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模式:一种属于作为受造物的我们,另一种则属于超越了受造物而达于无限的我们。
浅析:
哈里斯博士所提出的两种认知模式,即两种视角,有点像东方文化中所说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人类作为“受造物”,一方面与创造者“上帝”相对,另一方面又与“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相对,这种二元对立模式就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世间法”。
在“世间法”的视角下中,不论人类如何追求“真理”、“自由”、“幸福”,最后其实都是无法真正实现的。“世间”本身就是“牢笼”。
而难能可贵的是,哈里斯博士在借鉴东方智慧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的视角进行了扩展和改造,从而为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打开了新的空间。
人就本性而言是受无限感召的有限造物。注意这句话的表述方式,哈里斯模式在这里巧妙地使用了一个“过度视角”。
过度视角的好处在于,即使你站在原来的视角上,也会发现过度视角的“合理性”,甚至挑不出任何毛病。
“人”这个概念其实有很大的解构的空间,人就本性而言是受无限感召的有限造物——人类生命,本质上而言是向往无限、期待达到无限的“有限造物”。这句话的表达在西方文化传统视角下没有任何问题。但它却埋下了一个伏笔——
这一本性表明,我们可以在人那里区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模式:一种属于作为受造物的我们,另一种则属于超越了受造物而达于无限的我们。
“这一本性表明”,对于第一种认知模式——一种属于作为受造物的我们——的确可以表明,可是对于第二种认知模式——另一种则属于超越了受造物而达于无限的我们——是如何表明的呢?答案其实在第39条的论述中——我们的心灵朝着无限敞开、人在自身之中发现了无限。
哈里斯模式明显地借鉴了东方文化中的心性文化智慧——心性,具有“无限”的特性。
“人就本性而言是受无限感召的有限造物”是一个绝妙的双关语,它可以同时指向“受造物”的视角和“心性智慧”的视角。
当指向心性智慧视角时,人的本性就变成了心性。
如果用心性智慧的视角来解读“人就本性而言是受无限感召的有限造物”,这句话深层的涵义就可以翻译为:人的心性本自无限,且总是追求无限,只是暂时被物欲、物像迷惑而处在有限、造作、执著之中而已。造,可解为造作。物,可解为物欲、物像。
正是因为如此,另一种则属于超越了受造物而达于无限的我们——这一新的视角才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将39和40两小节结合起来看,就会更加清晰明了。
哈斯里博士汲取了东方心性智慧的精髓,却依然选择了西方文化的语言概念,巧妙地将东方心性智慧包含于其中,做到了滴水不漏,实在难能可贵!
当新的视角被打开——超越了受造物而达于无限,一个新的世界就诞生了。在这个新世界里,人类通过不断地超越自我,而最终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当他们获得究竟的自由之后,再来观照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就会不禁莞尔。
不知为何,雪漠老师心性智慧偈颂中的几个句子在此时此刻浮现在脑海中,既然它们不请自来,那就在这里留下它们吧——
俗女即素女,扬尘在俗途。惬意三潭月,不求契如如。吾为大素子,款款缱素女。洗净心头觉,西湖采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