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接近夏季的上午,市教育局的领导陪着另一位领导,走进了教研室。
局领导介绍说,今天来咱们单位的是一位资深的教育记者,还没等介绍完毕,记者同志马上掏出几张名片,递给了在场的同志,大家一看,眼前一愣,原来是《教育时报》的付永刚主任。
付主任的到来马上引起了程实老师的回忆,因为程老师有《教育时报》,每天都在阅读报刊,从那里了解到付永刚是《教育时报》新闻编辑部的主任。
付主任没有作自我介绍,大家便心知肚明。
他说:“咱们市里《教育时报》的阅读量是比较大的,阅读效果是比较好。我们编辑部每天都能收到咱们老师寄来的稿件。”听到这儿,大家会心一笑。
主任说:“老师们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
他又指着在场的同志们说:“咱们今后也要多向上级汇报工作啊。看看上级领导多关心咱们的工作。”
付主任说明了来意。他说:“我们从学校寄来的稿件中,看到整个县城的教研氛围真是比较浓厚的,水平也是比较高的,了解到都在使用一种教研模式,叫什么?”
“三步九环互动式教研模式”大家齐声说。
“这次来,就是想了解一下这种教研模式的开展和使用情况。”记者同志接着说。
“如果觉得切实可行,有推广价值,我们可以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大家连声高呼:“太好了!太好了!”
付主任在教育局和教研室领导的陪同下,上午,到五所市直学校采访,走进了三位老师的课堂,座谈了四位学校的校长和教导主任。
下午,驱车赶往县城南边三个乡镇,看了两场学校的教研活动。一天的时间,付主任了解了“三步九环互动式教研模式”的实用性。
第二天上午,付主任一行在县城北边的乡镇里见到了刘广英主任。付主任一见面就握着刘主任的手,说:“听说主任是教研室‘三步九环互动式教研模式’的忠实践行者,而且,镇上学区的教研活动开展得也红红火火,咱们走去看看吧?”
“行!行!太行了!”刘主任高兴地答应了。
“其实呀,程实老师一直给我们讲‘教研室三步九环互动式教研模式’起源于县城的南部,盛行于县城的北部。”
刘主任用强调的口气说:“实在是的,北部指的就是我们这里!”
“看看吧!没问题!”他很自豪。
一天时间的采访,大伙儿收获了很多。
晚上,付主任还在伏案写稿。
一个星期之后,《教育时报》进行了报道,题目是:《构建立体教研环境 引领学生个性发展》。原文如下:
构建立体教研环境 引领学生个性发展
本报记者 付永刚 通讯员 张贵拴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着重从方法入手……”“教师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学习方法要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出最合适的学习方法,而不要将预设的学习方法强加于学生……”“在赵老师的语文课上,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对五星红旗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面五星红旗》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元的:执教者大胆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智慧,但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如何纲举目张,体现教学形式;二是如何授人以渔,优化教学方法……”这是 6月8日在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课教师、听课老师、学生、教研员一起互动研讨的场景,这也是该市“三步九环”教研模式的一个缩影。
现代教育面临重大转型,其核心功能重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综合学习条件,对学生的各科知识进行整合,进而提升为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育资源和丰富课堂内外内容。显然,面对这些要求仅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林州市教研室从1998年开始,改变传统的马戏表演似的混乱不清和婆婆妈妈式的教育实验,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建立了自己的“三步九环”教研模式,让教师、学生、教研员、业务领导等全员参与,构建立体的教研环境,最终实现教育的优化,使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
“三步九环”即三个步骤九个环节。“三步”的第一步是观摩搭台,第二步是研讨唱戏,第三步是科研导航;“九环”是指课前简介、现场作课、教学反思、酝酿讨论、共同评课、互通有无、统一认识、画龙点睛、科学诊断。
林州市教研室主任告诉记者, “三步九环”教研模式确定后,市教研室发挥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并建立乡镇级成长共同体和教研协作区,把全市20个乡镇(街道)按照地域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协作区,在区域内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成立成长共同体。各协作区和成长共同体每年可以邀请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不定期开展研讨或者在区域内外进行交流观摩,为本地的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各成长共同体和协作区每年还要参加全市的 “说课、拟课、作课”三种课型的研讨,并现场进行观摩、评比。有时,他们还要深入到中心校即兴评课或组织不同区域的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让实践来检验教研。
在教研模式的推广过程中,林州市教研室立足课堂实际,以理顺作为关键,把整体提高教师授课、评课水平作为方向,逐步解决了各协作区教研活动中的散、乱、单、空现象。同时,各区域举行的研讨会,严格按照“三步九环”教研模式进行,市教研室对研讨会上观摩研讨的课型不作具体要求,坚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评课环节,教研室不唱独角戏,评课坚持从一言堂到满堂言,从单一走向多方互动,使教研在交流中发展,在研讨中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授课、评课的理论水平,调动其研究课改、课堂的积极性,林州市教研室为教师搭建了理论交流和课程反思平台。市教育局筹措专项经费,让教研室印制了内部资料《教育教学论坛》,为教师开辟专栏,让更多致力于课堂研究的教师有了学习理论的阵地和交流的平台,使之由实践型向理论型转变,实现自我成长,并找到成长的价值。其中,2008年第四期的《教育教学论坛》,成为了全市的教师培训教材,并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
该市南协作区的赵文青老师说:“‘三步九环’教研模式让自己成长很快。从课前简介到现场作课,再到教学反思,再到课堂问题的诊断与解决,不仅让教师成长有迹可循,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原河南省教研室主任张顺芳到林州市指导工作时,看到这种教研模式,盛赞该市教研室“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从整体提高教师做起,抓住了牛鼻子”。
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后,林州市教研室又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科研兴教,减负增效,质量立校”十二字方针。按照该市教体局局长的解读,这十二个字的核心是构建高效课堂。而要向课堂要效益,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通过授课、评课共同发展提高。
现在,走进林州市学校的课堂,无论是城区的还是偏远乡镇的,几节课听下来,你会感受到城乡教育的差距正在大幅缩小,教师教学个个有建树,他们争做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氛围已经形成。据统计,连续4年,该市已培养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优质课教师数百人,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已形成团队。
(河南省林州市張貴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