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1.3讲课后实践】

【阅读理解课·第1.3讲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11月21日“崔律精时力之阅读理解课”系列第1.3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再次修改昨日对《少有人》片段的重述(写在下面第5点)。

<实践日志(记录)>

1.我在本讲中的收获:

收获一:崔律讲到的第4个阅读技巧--中立与客观,能改变“以自我为中心”、易附会旧知的习惯。我的理解是在阅读时暂时放下个人的想法或者感受(让我想到时下很流行的一个词--“空杯心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阅读这件事上(哈哈,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倾听”),尽可能去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不带评判地理解原文片段。

收获二:以关键词串联起原文片段的理解架构。崔律对原文片段有关“听”、“倾听”、“真正地倾听”抽丝剥茧似的解读与重述,既清晰明确又印象深刻,让我对第5个阅读技巧--抓关键词有了一定的体悟。原来,还能以这样的方式来梳理原文的阅读理解架构,膜拜啊!

收获三:进步的秘诀是改改改,加强了我修改的动力呀。(那张PPT印象太深刻了,哈哈)

2.今日实践与修改中的亮点:尝试着用关键词来串联自己的重述时,会有种在探索进入到作者的思考及逻辑结构中去的感觉。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5.我第3版的重述(可选):

《少有人走的路》

【原文片段】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能够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感受。说话者和倾听者都能感受到爱的力量,进而都能实现自我完善。倾听者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话语上,会使说话者心有灵犀,更为坦诚,更愿把心灵全部敞开,而不是有所隐藏。这能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心心相印,共同跳起爱的“双人芭蕾舞”。这是耗费精力的过程,而且须以爱为出发点。基于共同成长、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

但是,我们通常缺少倾听的能力。不管是在商务活动还是在社交生活中,长时间倾听他人讲话,是叫人难受的事。我们只是有选择地倾听,头脑中早已有优先项目安排,所以,我们总是一边倾听,一边想着怎样尽快达到目的,怎样使谈话尽早结束。我们也常常转移话题,灵活地把谈话主旨加以调整,以便让自己感到满意。

【重述3】

读了书中的这个片段,我来给你讲讲:真正的倾听,和听他人说话、选择性倾听是不同的,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听他人说话,一般是用耳朵的,用久了会累。长时间地听别人讲话,尤其是在商务活动或者社交生活中,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和难受。

二、选择性倾听,是用耳朵和头脑听,在耳朵工作的时候,头脑也在筛选谈话的目的、完成效率、意识感受等,前提是自己满意。

三、真正的倾听,是以爱为出发点,倾听者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全身心地去听,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说话者的身上,暂时忽略自己的想法、感受等(因为爱而忽略了时间的长短、难受或者不满意等),全然关注并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表达、感受及其内心世界,逐步形成心有灵犀式的沟通,倾听者和说话者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理解、信任和爱,从而达到共同成长、自我完善的意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