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老太婆,她自己总共有10个兄弟姐妹,结婚后她又生了10个孩子。她出身穷苦人家,婚后也不富裕。为了家庭孩子,她操劳半生,以刺绣为乐。
76岁时,她因为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然后她开始画画。80岁,她在纽约举办了个人画展。90岁,她的作品在美国及欧洲畅销。100岁,她启蒙了日本青年渡边淳一。
是的,这个老太婆就是摩西奶奶。
有一个医生,他毕业于医学院,但他从小喜欢文学,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迫于家庭压力他选择了做医生,尽管30多岁,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因此十分纠结。到底要不要辞职做自己想做的事呢?医生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就是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写了一封信。
不久后他收到回信,“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为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正是这封回信,成就了一位大作家!这个医生就是渡边淳一。
不管是摩西奶奶,还是渡边淳一,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怎么开始?当然是认识自己了。
01.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
在这个最不缺机会的时代,也同样不缺少那些:一边想精进,却总是绕不开弯路的人;一遍想运动,却总是抵不过懒惰的人;一边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人……
是什么阻挡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是大脑!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脑是个矛盾体。它一面鼓励着我们上进,一面又撺掇着我们偷懒;一面提醒着我们走出舒适区,一面又劝我们呆在舒适区享受;一面告诉我们要保持耐心,一面又让我们着急看到成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是三人行啊!他们分别是原始人本能脑、老古董情绪脑和小年轻理智脑。这三重大脑同时存在,共同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是让我们感到无能和痛苦的根源。
约3.6亿年前,爬行动物开始登上生命的舞台,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了原始的反射模块,也就是本能脑。
到了约2亿年前,开始出现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不同的是,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仅有的本能脑不足以让哺乳动物躲避危险、生存下去,为此进化出了情绪脑。利用情绪的加持,在环境中趋利避害,繁衍生息。
250万年前,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的前额区域出现了“新皮层”。大约7万到25万年前,“新皮层”真正进化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脑区。人类开始有了语言、发展科技、创造艺术、建立文明。这个无与伦比的老区被人们称为理智脑。
正如这三重大脑出现的时间一样,他们的实力也是各有高低。本能脑就像一个家庭当中的曾祖父,情绪脑是家庭里的祖父,而理智脑则是家庭中的玄孙子。
尽管玄孙子高瞻远瞩,懂得延时满足,能够立足于长远的未来,但无奈人微言轻,总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毕竟曾祖父、祖父的实力更强,无论是他们的年龄,还是他们的占比,都远胜于玄孙子。所以当家作主的还是曾祖和祖父。
曾祖和祖父都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他们都苦于生存的压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即使有那么一点空闲的时间,也要及时行乐。为了不让消耗过大,他们拒绝一切高能耗的行为,只为了节约能量。换而言之,类似于思考、锻炼这样的高消耗行为就是对生存有威胁的行为,是会被排斥的;而娱乐消遣行为因为消耗低而受欢迎。
所以,由曾祖和祖父主导的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就成了人类大脑中的默认天性。这种天性也可以说是趋易避难、急于求成。
因为这种天性,才会让我们明明知道,却总是做不到;非常想要却总是得不到。
对于人类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叫做“自我解释的动物”。就是因为我们的理智脑缺乏主见,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只是把自身的行为和欲望给出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所以,我们的成长就是要让理智脑尽快变强,克服天性。大脑也和肌肉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只要遵循科学的方法持续练习,就能让大脑快速变强。
练习也是要讲究技巧的,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成长中感受到那么多痛苦了。
理智脑作为家庭中的玄孙子,不可能将自家祖宗赶出去,也做不到对抗。他能够做的就是学习知识,提升认知,使用策略巧妙驱使老祖宗开开心心把活干。
如果驱使不动会怎样呢?
02.我们真的了解为什么会焦虑吗?
焦虑是因为欲望与现实之间差距过大。
在我们的大脑对抗中,理智脑总是居于下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把我们的感性和理智形象地比喻成了象与骑象人,可见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威力之大。
这也导致了我们,总是在现在想要和以后想要的拉锯战中选择了现在想要。
于是,我们迷茫于选择困难中,总是觉得哪个都想要、都想学,每次开始行动以后又很容易被困难打败。
比如,报了很多的课,想要利用21天养成一个习惯。却往往坚持不到一个星期。
其实,这跟正常。因为大脑默认的天性,早已经埋下了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种子。让我们总是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要不怎么努力就能看到效果。
就像武侠小说,大多是主角出身普通,然后遭人陷害遇险掉下悬崖,从此习得一身高强的武功,打遍天下无敌手!或是得遇高人,碰巧救人一命,无以为报,唯有把一身内力相传,从此打遍天下无敌手!
小说读得有多爽,现实就有多虐。
我们能做的,就是要接受焦虑,让焦虑为我们提供成长的驱动力;直面焦虑,解决焦虑我们才能更从容。
做到这两点,同样不容易,需要我们提升能力,保持耐心。
提升能力我们以后再讲。
03.缺乏耐心是可耻的吗?
耐心可谓是人类最珍贵的品性之一,它直指我们急于求成、趋易避难的天性。
在生活中,耐心是很难得的品性。爱好钓鱼又能钓到鱼的人,在我们眼中无疑耐心极好的了,同时这一类人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是社会中的精英人士。
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年轻人,要有点耐心。”“要保持耐心,不要猴急!”
耐心这个词在百度词条中解释:心里不急躁,不厌烦。在人们心中的普遍认知是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有没有耐心,全靠意志力!做不到,就是意志力不够。
事实并非如此,意志力消耗巨大,在三重大脑的判断中,这是要遭到排斥的。也就是说,拥有耐心不是我们的天性,缺乏耐心才是。
因为放弃是很容易做到的,它不需要消耗能量,但坚持需要。
社会中的精英无不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耐心更好、延时满足能力更强的人。
所以耐心是由理智脑掌控的,它需要锻炼才能够成长,要不断地使用才不会退化。
提升耐心,要了解两个规律。一个复利曲线,另一个是平台式学习曲线。
有这么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掘金者。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挖出了一个很深的矿洞。矿洞已经挖得很深了,但仍然没有发现宝石。掘金者以为根本没有宝石,于是他转身离开了。掘金者不知道的是,如果他再挖一铲子,他就能挖到大量的宝石。
在这幅漫画中,掘金者所做的一切都属于复利曲线中临界点之前的努力。如果掘金者继续挖下去,那一铲子就到了临界点,再往后的每一铲子都是大量的宝石。
这就是复利曲线的规律,前期几乎没有增长,一旦到达一个临界点,就会呈线性增长。
大多数时候,我们普通人之所以没有耐心,就是因为我们是局中人,认知不够,看不到全局。就像掘金者一样,即使再走一步就到了临界点,我们也会因为不清楚而选择了放弃。
在学习这件事上,并不都是复利曲线式的增长,也有平台式的波浪形增长。
比如说,学英语,在刚接触时,进步是很明显的。但是学了一段时间会发现,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甚至好像还退步了。其实这是大脑在不断地巩固。学习一项技能的平台期大约是6个月。
我们可以仔细想想,离开学校以后,是否有长达半年不间断的学习?如果中途放弃了,别怪师傅没教你真本事,是我们自己没能坚持,做了那掘金者啊!
认识了这两个规律,知道了延时满足,相信以后我们更容易做到坚持!
总结
三重大脑的权利之争,是我们感到无能和痛苦的根源。因为理智脑的弱小,欲望大于现实,使我们感到焦虑。消除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升能力,保持耐心。保持耐心的关键在于认识事物的规律。
如果不想继续做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不想再浑浑噩噩地或日子,就和我一起觉醒吧!
觉醒就出发,什么时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