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它虽然带来了繁荣与便利,却也在同时带走了本属于广阔天地的自由的灵魂。
当自由的灵魂被套上世俗的枷锁,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没有路的时候,身体会迷路;等到路多了的时候,灵魂却迷路了。
雨歇云霞起,日暮明月清。时光的洪流也许会卷起漩涡,但迷航的船只终会找到正确的方向。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作者:迟子建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个回忆录风格的长篇虚构故事,故事中的叙述人是一位已经九旬高龄的鄂温克族老妇人,她也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这本书借由她之口,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关于鄂温克族百年风雨路的画卷。
这本书充满了一种原始的、野性的宿命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着故事一步步深入,心绪会不断地被这种宿命感所牵动,然后心底会不由自主地滋生出一种淡淡的酸涩感,一种想哭却又无从哭起的无措感。
书中人物的经历无不让人唏嘘,让我忍不住感慨: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它虽然带来了繁荣与便利,却也在同时带走了本属于广阔天地的自由的灵魂。
随着故事渐入尾声,又让我不由深思:当自由的灵魂被套上了世俗的枷锁,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没有路的时候,身体会迷路;等到路多了的时候,灵魂却迷路了。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上部名为“清晨”,中部名为“正午”,下部名为“黄昏”,尾声名为“半个月亮”。
【上部·清晨】
“清晨”包含了多重含义:它既是主人公讲述故事时的时间——清晨;又暗示了故事里主人公的年纪——懵懂的少年时期;同时也代表了主人公讲述故事时他们氏族的结构——正值壮年的父辈们合力撑起了一座巨大的“希楞柱”,主人公和她的伙伴们就在这座巨大的“希楞柱”下慢慢地成长起来。
上部有5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我为这五个情节总结的关键词分别是:敬畏、宿命、言灵、抉择与夙愿。
①敬畏
这个情节描述的是在主人公四五岁时目睹伯父尼都萨满跳神救回姐姐列娜的情形。
尼都萨满用驯鹿仔以命换命救回了病重的列娜,这个情景不仅震撼了小小主人公,也震撼了看书的我。
我想,尼都萨满之所以会拥有这样的神力,大约是源自这个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吧?他们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索取理性而克制,他们的敬畏纯粹而虔诚,所以自然才会将神力回馈给他们,让他们拥有了能够抵抗灾祸的萨满。
②宿命
如果说第一个情节让我震撼于敬畏的力量,那么这个情节则让我第一次在书中感受到了“宿命感”。这个情节是关于姐姐列那的结局。
列娜最终还是走了,她冻死在一次搬迁的途中,在那头当初替她死去的驯鹿仔的母亲的背上熟睡后掉到了雪地里,再也没有醒来。
驯鹿仔为列娜以命换命,最终列娜又在母驯鹿的背上死去,多年不产奶的母驯鹿在列娜死后再次分泌出了乳汁,命运仿佛在此刻完成了一次闭环。
③言灵
这个情节也是源自尼都萨满的一次跳神,说得再精确些,是那件尼都萨满为之跳神的事——驯鹿的瘟疫。
主人公一句任性的气话仿佛魔咒一般,带来了她此生最心痛的回忆。尼都萨满没能消除驯鹿的瘟疫,瘟疫蔓延到了主人公所在的乌力楞,大量驯鹿在这次瘟疫中丧生了,为了获得健康的公驯鹿扩大驯鹿群,主人公的父亲只身前往节日市集,却在途中遭遇雷雨天气,被雷电劈死了。
主人公年少无知的气话究竟能对萨满的神力产生多少影响,我不得而知,但是因为这句话带来的后果,却是主人公无法承受的痛。这一系列彷如蝴蝶效应般的失控局势让主人公后悔不已,即便已至暮年,依然对当年这句脱口而出的胡话耿耿于怀,每每思及就心痛不已。
读到这段情节时,我也不由地感慨,我们都不能小觑了言语的力量,它虽不足以致命,但是稍有不慎就会如一根刺一般,永远扎在记忆里。
④抉择
这个情节是上一个情节的延续。
父亲死后,主人公发现她的母亲和伯父互生情愫,可是她的内心接受不了母亲和除父亲以外的人在一起。而根据族规,哥哥不能娶弟弟的遗孀,所以不但她不支持母亲和伯父的感情,他们整个乌力楞的族人都不支持这段感情。
因为传统观念带来的压力,母亲回避了尼都萨满三年,直到三年后,才终于被尼都萨满送给她的羽毛裙所打动。然而,就在母亲想要敞开心扉时,却并没有得到支持,甚至被自己的女儿连浇了两盆冷水。
主人公讽刺了尼都萨满送给母亲的羽毛裙,又讽刺了母亲回赠给尼都萨满的狍皮手套和烟口袋。就这样,主人公因为内心的抵触和族规的加持,亲手掐断了母亲再次拥有幸福的机会。母亲的心被刺痛了,她扼杀了自己的情愫,却从此郁郁寡欢,最后渐渐变得神志不清起来。
我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评价这样的命运走向,母亲与尼都萨满的感情是可怜又可惜的,他们被族人的眼光与传统的族规给禁锢住了,从而无法坦然正视彼此的情感,最终遗憾错过。
可是如果因此去谴责族人和主人公不近人情,却也并不合适,因为我是站在上帝视角在看这个故事,但是他们却是当局者,是不合理的传统观念才造成了他们认知的局限性。
在那个时代中,在那样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族人们对待他们的感情必然是不支持的态度。而主人公呢,她还只是一个孩童,面对父亲的去世,她还无法体会到母亲的孤独与无助,也无法理解一段新的感情能够给母亲带来什么。我想她之所以如此强烈的反对,是在害怕如果母亲真的和尼都萨满在一起,就会抹去父亲在母亲心中的位置吧?她的反对,其实是在保护已经去世的父亲在母亲心中的位置,也是在保护属于他们的完整的家。
主人公对母亲的新感情的排斥态度,直到她新婚时才发生转变。看着母亲孤独的身影她才幡然醒悟,自己当初讽刺母亲与伯父的感情错得有多离谱,自己长大了,母亲也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老了,可母亲的身边却没有一个依靠。可是那时后悔已经晚了,一切已成定局,错过的终究无法回头了。
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只能接受每一个决定带来的结果,无论这个结果你是否满意,你能做到的也只有接受。所以,珍惜生命里每一个需要选择的岔路口吧,它们都可能是改变结果的机会。三思而后行。
⑤夙愿
这个情节讲述的是老达西与他驯养的猎鹰。
为了救驯鹿被狼咬断了一条腿的老达西终日颓废,直到儿子哈谢捉回来的山鹰重燃了他向狼复仇的希望。所有人都觉得老达西将复仇的希望寄托在一只鹰身上就是痴心妄想,可是老达西竟然真的成功了,他将一只山鹰驯养成了一只有灵性的猎鹰!它会勇猛地扑向老达西的仇人的皮毛,会在老达西饿肚子时为他捕来山鸡,而当老达西的仇人再一次出现时,也是猎鹰率先敏锐地感知到了仇人的气息。最终,猎鹰和它的主人老达西都死在了和狼的搏斗中,它真的成功地帮助主人达成了夙愿,将当年咬断老达西一条腿的狼杀死了。
疯疯癫癫的老达西从出场开始就给人一种邋遢的感觉,再加上他古怪的性格,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但是了解了他的经历以后,我却感觉他年轻时一定是一个有胆量有担当的人,否则他就不会在遇到狼群袭击时选择保护驯鹿了。
老达西的遭遇很让人同情。也许是出于内心强烈的自尊,所以他才会在断腿以后就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从而变得自暴自弃,幸运的是猎鹰奥木列的出现重燃了他的希望与斗志,而他在训练猎鹰时展现出的超强的意志力与决心也让人钦佩,我想这样的坚韧肯定不是朝夕就能有的,它只是被那条断腿封印住了,又被猎鹰解开了。在所有人都不看好他的时候,他依然执着地坚持着,说他是一意孤行也好,是飞蛾扑火也罢,至少他最终达成了夙愿,虽然他死在了这场复仇中,但是我想在他心中这未尝不是最好的结局。
【中部·正午】
正午”同样包含了多重含义:首先是主人公讲述故事时的时间发生了变化——从清晨来到了正午;其次是主人公的年龄发生了变化——从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步入婚姻的成年人;最后是他们氏族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父辈们开始老去、离去,主人公和她的同辈变成了撑起氏族的顶梁柱,同时,第三代陆续出生了。
在这个部分,原本自成一体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人的入侵。
如果说看上部时的我还只是一个在围观陌生少数民族的故事的观众话,那么中部就真的给我叠加了一重新的身份,我仿佛不再仅仅只是一个隔岸观火的看客,而是变成了他们中的一份子,每一次日本人出现时我都莫名地紧张,不知道他们会搞出什么幺蛾子。
中部的故事开始于“满洲国”成立,结束于“满洲国”灭亡,整个故事线的发展都与日本人的出现息息相关。日本人一来就控制了所有的物资,主人公他们可以交换的物资变得越来越少了,同时,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蓝眼睛俄国人因为害怕日本人的抓捕,全都都逃回了左岸,这其中不仅有那些常年在右岸做生意的俄国商人,还有主人公的堂叔叔伊万的俄国妻子娜杰什卡和两个孩子。
中部也有几个让我很有感触的情节,我为这几个情节总结的关键词是:凋零、执念与命运。
①凋零
这个情节是上部主人公对于母亲与尼都萨满之间情感态度的延续。
年少时期的主人公无法理解母亲,因而做出了让母亲伤心的举动,而当主人公长大成人,并且找到了自己感情归宿时,她终于意识到年少时的抵制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她终于意识到母亲也应该拥有新的归宿与依靠,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孤身一人。
如果说新婚时的主人公还仅仅只是对此有了些觉悟,觉得母亲应该需要一个新的依靠的话,那么当她生大儿子维克特时了解到的关于父母与伯父年轻时的情感羁绊,则让她打心底觉得她的母亲和伯父之间的感情不应该被所谓的传统禁制切断。
只是,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一切都为时晚矣,开弓没有回头箭,伯父与母亲终是有缘无分,只能在时间之河中各自枯萎。
②执念
这个情节讲述的是主人公的姑姑依芙琳一家的经历。
依芙琳与丈夫坤德是一段典型的被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孽缘。坤德心有所属却因为无力反抗而被迫娶了不喜欢的女人,而好强的依芙琳在得知坤德整天萎靡的真相后内心逐渐偏执扭曲,她无法与坤德和解,也无法与自己和解,两个人最终如仇人般相看两厌。
依芙琳好强又偏执的心态不仅影响了她与坤德之间的感情,还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儿子金得。面对金得对妮浩爱而不得的感情,依芙琳的内心被刺痛了,她仿佛在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与坤德的影子,因此不顾金得的意愿,强行为他安排了一个不如意的结婚对象,而金得虽然遂了母亲的愿结了婚,却在结婚当晚上吊自杀了。金得比他的父亲有骨气,他用另一种形式反抗了母亲强加给自己的命运。
他们一家人的经历着实让人唏嘘。有时候放过自己并不意味着示弱或认输,反而是一种内心强大的表现。执念太深时,人会变得不理智,做出的决定也会偏离预想的轨道,因此而导致的结果则最终会像回旋镖一般射回到自己的身上,让自己受到二次伤害。
③命运
这个情节讲述的是主人公与第一任丈夫拉吉达的感情经历。
他们感情的开始与结局都与动荡的局势息息相关。
他们的感情始于主人公寻找伊万逃走的俄国妻子与孩子的途中,如果不是动荡的时局,伊万的妻子与孩子就不会逃走,而主人公也就不会在寻找他们的途中陷入险境,最后遇见拉吉达。
同样的,如果不是时局的变化,氏族中的男人们就不会被召集去“东大营”接受所谓的训练,也就不会有后来在风雪降临时日夜兼程地赶路回营地,拉吉达也就不会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出去寻找走失的驯鹿,最后在睡梦中活活被冻死。
主人公是幸运的,虽然时局动荡,虽然遭遇险象,但她最终化险为夷,还找到了如父母那般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主人公也是不幸的,琴瑟和鸣的日子终究短暂,仿佛继承了母亲的命运一般,主人公也早早地面对了爱人的离去,如母亲一般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
只是与母亲不同的是,主人公没有延续母亲孤独的悲剧,于多年后又遇到了新的依靠,我想母亲在天之灵应该也会为她重获幸福而感到高兴吧。
【下部·黄昏】
“黄昏”也包含了多重含义:首先是主人公讲述故事时的时间再一次发生了变化——从正午来到了黄昏;其次是主人公的年龄也发生了变化——从中年慢慢迈向暮年;然后是他们氏族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父辈们接连离去,主人公的同辈们也接连离去,第三代长大了,第四代甚至第五代出生了;最后是他们氏族的生存环境再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人被打败了,新时代来临了,族人们在时光的洪流中努力地寻找着方向······而主人公,她就像是这流淌了百年的河流中的一块静默的磐石,看着洪流滚滚向前,卷起一个又一个漩涡。
下部让我感触很深的情节有很多,我为它们总结的关键词也有很多:
“信念”——妮浩萨满心系苍生的决心;“依赖”——主人公与第二任丈夫瓦罗加之间的情感羁绊;“新生”——后辈们接二连三地出生了;“冲突”——传统与变革之间的矛盾;“迷途”——后辈们在不停变化的环境中迷失了自我;“遗憾”——那些熟悉的身影相继离去······
如果说看上部与中部时,心底那种淡淡的酸涩感和想哭却又无从哭起的无措感还只是浅浅的浪花的话,那么看下部时,这样的感觉就变成了汹涌的潮水,它不断地积蓄着力量,稍有不慎就会决堤而出。
对于下部的情节,我就只挑其中一个感触最深的回忆一下吧,因为我怕回忆得太多,那翻涌的情绪就压不住了。余下的情节,就烦请各位看官自行移步书中感受吧。
信念
这个情节是主人公的弟弟鲁尼与妻子妮浩的经历,这是一段从中部延续下来的情节。
妮浩在尼都萨满去世三年后继承了他的衣钵,也成为了一名萨满。这是氏族荣誉的延续,却同时也是鲁尼与妮浩悲剧命运的开始。
鲁尼与妮浩共生育了6个孩子,可是最后长大成人的却只有一儿一女,另外4个孩子(包括一个即将临盆的胎儿)都在妮浩跳神救人时以命换命死去了。
如果要我选出整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情节的话,那么鲁尼与妮浩夫妻俩的经历一定是要排在前面的。一个拥有神力的萨满,一生治病救人,却是以“失去”为代价——第一个孩子的命换回了一个重病的孩子;第二个孩子的命换回了喜欢挑起族群争端的马粪包;第三个孩子的命换回了在悬崖边遇险的妮浩;第四个孩子是个即将临盆的胎儿,而他的命换回了一个在饥荒时偷他们驯鹿的少年。
妮浩在救治第一个人时说过一句话:“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这句话仿若一句咒语,笼罩了妮浩萨满的一生。在这样的信念下,即便早已预料到了结局,即便早已知道她的孩子会以命换命,她依然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救人。
我跟随着书中的脉络,眼睁睁地看着鲁尼和妮浩一次又一次失去他们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即使浑身颤抖也依然选择了直面骨肉分离的痛苦。我很想阻止他们,却也明白在这本书的世界里,我只是一个空有意识的看客,除了眼睁睁地看着,我什么也做不了。而他们的选择让我再一次觉得,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拥有如此纯粹的灵魂,拥有如此无私的信念,才会得到大自然的青睐而拥有这样的神力吧?
【尾声·半个月亮】
依莲娜目睹妮浩萨满祈雨的情景后用两年时间画出的绝笔画将时间带进了新世纪的春天,也将整个故事带进了尾声。
尾声有许多让人唏嘘的地方,主人公的后辈们有的因为卖黑材被关进了监狱,有的沉迷声色犬马无法自拔,更多的则像是失去了根的浮萍一般漂泊不定。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路变多了,可他们却仿佛都迷路了。
幸运的是,最后的最后,天上那半个月亮就像灯塔一般,等回了迷航的船只。迷路的人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自由的灵魂也终于回到了广阔的天地间。
雨歇云霞起,日暮明月清。时光的洪流也许会卷起漩涡,但迷航的船只终会找到正确的方向。我想,尾声时踏着月光归来的族人们大概是作者对于那些在时光洪流中迷失了方向的灵魂美好的期许吧?百年风雨终会迎来雨过天晴,在巨变中迷茫的人们也终会找到正确的方向。
【写在最后】
这本书我一共看了三遍。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仔细地读一本长篇小说了,感谢这本书给我这个机会,也让我意识到,如果真的想读懂一本书,只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遍读完时,我甚至连里面的人物名字与关系都无法全部梳理清楚,所以就有了第二遍;读第二遍时,我将一些主要事件、人名、人物关系都记了下来,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发现当我认识了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后,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对我的触动远比第一遍看时更深刻;而第三遍,是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看的,我对着读第二遍时记下的笔记,轻易就找到了那些情节在书中的位置,仿佛它们已经印在了脑子里。
这是我第一次拆解长篇小说,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对长篇小说的解读能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即便已经写完了这篇读后感,我的内心依然感到很惶恐,只因我所写的只言片语的浅见远不及这个故事本身的万分之一。
路还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