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定位是心理学类书籍,这本书在各阅读平台热度居高不下,必有社会现实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本,我想从中能反映出当代人们的心理状况。无论是各大媒体平台带来的流量,还是读者自发选择阅读,都有参考阅读的价值,因此,以下是我看完这本书的一些读后感。
全书的脉络很清晰,共五大章节,每一小节都对心中的疑惑做出解释,了只有掌握大纲才能确定本书的内容,我用自己的语言列出框架,以下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展示。
反思自己的不幸与烦恼
首先说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归根结底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假思索的选择导致在每一个重要的选择岔口走偏方向;其实影响我们选择的举重若轻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心态,二是认知。正如书中所说,很多人潜意识的思考方式是“原因论”,举个例子,因为我对外界感到害怕恐惧,所以我不想出去,这就构成因果关系;而恰恰相反,“目的论”认为你本身就有不想出去这一目的,所以才会制造出很多不安的情绪,也就是说你从一开始的目的和心态就是消极被动的,行动上止步不前;心态的消极决定行动上的盲目。
网上有个富有哲理性的幽默影视片段,赵本山在批评自己孩子说:“你总是抱怨环境差,怎么环境好的时候,你也没支棱起来啊。”,话糙理不糙,你的人生不决定于过去,就是当下的选择是积极还是消极,选择改变就是最积极的目的,行则将至;而从一开始就抱怨环境不好,所以选择等到外在条件好的时候再改变,那最终结果就是坐以待毙,这样的认知从出发点就错了。
其次人生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钢筋混凝土搭建而成的高楼大厦,正是因为有了人,才被赋予职场、商场的标签。“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事事新”,人与人的利益交往总是像下棋一样,你来我往,先后互转,很多人在这棋局中总想争个你死我活,一旦卷入棋局,一是很难再脱离棋局,二是很难达到最理想的“天下大同”的和棋结果。
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这种话大大动摇了青年。这是让他不得不承认的一针见血的话。“越自负的人越自卑”,这句话我是很认同的,结合现实,往往很多自负的人在被另一个自信的人用道理击败,会进入到另一种极端的心理状态——自卑,往往自负的人也总想着以自己的价值观逼迫他人认同自己的价值观,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想一方战胜另一方的。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承认错误是对自己的反思与完善。书中提到,如果两个人相持不下,总是有着一方想压过一方,总是认为自己是对而对方是错的,那么双方从产生争执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卷入了权力争斗的漩涡,我们都知道“忍一时凤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但是知易行难,一旦陷入人际关系的圈套,我们就失去反思自己的理性,取而代之的是愤怒谩骂等非理性行为,从而冲昏头脑。因此摘下胜负的有色眼镜,才能看自己的缺陷。
人生三大课题离不开阿德勒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上的目标。人生三大课题为交友问题、工作问题和爱的问题。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①自立。②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①“我有能力”的意识。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慢慢地接受教育,无论是来及家庭还是社会,能力都是慢慢培养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三大课题也同样是慢慢闯进每一个体的生活,结交几个狐朋狗友,见到形形色色的人、找一份心满意得的工作、最后遇到真心相爱的那个人,人生阶段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同样地印证上面所说的,人际关系是一生的课题,难免会有烦恼,但是不要把相识的人当做“敌人”,要看成“伙伴”。
以勇气冲破枷锁
将自己和他人的人生课题区分开来,不要为了寻求他人认可和期待而活。什么是人生课题?举个例子,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在周六日学习,但是孩子希望趁着稀罕的假期放松,劳逸结合嘛。这就是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小到日常小事,大到人生规划,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课题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很多人身不由己,是因为自己的人生课题被外界所控制,比如大学生择业关乎到未来事业的发展路径,这个就是其中的事业课题,假如你一味地听取他人的看法,这代表的是他人的看法,而不是你的看法!你全部照抄照搬他人想法,那最终你的人生课题被他人掌控,其实你内心深处是极不情愿的,这样也会进一步影响你与他人的关系。是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这个就看个人选择了,毕竟我也不能干涉他人课题,这仅仅是我的建议。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起点就是区分课题,而最终目的是找到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一种心灵上的归属感,最简单的道理,如果你和一个人相处一段时间实在是聊不到一起去,那么这个人不是你的共同体,没必要拘泥于一个小的共同体不放过,人始终要向前看,寻找更大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