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当时,上卿赵盾与大将军屠岸贾的矛盾异常激化,屠岸贾借口赵盾有谋害先君之嫌而借晋国公之力将赵盾全家300余人尽皆诛杀,只有赵朔(赵盾的儿子)的夫人庄姬(晋景公的妹妹)住在宫中母亲那里待产而幸免于难。屠岸贾打听到庄姬生了一个儿子,当然要斩草除根。于是,当时赵家的两个家臣程婴和公孙杵臼便商议如何保住赵家这棵独苗。由于公孙杵臼是医生,故由他进宫将孤儿带出宫,然后再由程婴向屠岸贾“告密”,以程婴之子为替身换下“赵氏孤儿”。为防屠岸贾知情,程婴忍辱负重投于屠岸贾门下,让“自己的儿子”(即赵氏孤儿)认屠岸贾做义父。15年后,孤儿成人,了解真相后,向当时的国君晋悼公阐明事实,最终杀掉屠岸贾报了仇。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源于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之时。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讲和,之后忍受奇耻大辱,带着妻子儿女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3年以后,勾践被释放回国,他立志洗雪国耻。为了坚定报仇的决心,不忘昔日的苦楚和耻辱,他睡在柴草堆上,每天早起后、睡觉及吃饭前,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永远不忘掉复仇志向。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推行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终于使越国兵精粮足,国富民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军大败吴国,夫差被迫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