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乡镇工作直面民生百态,肩负着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服务一方百姓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过多过频的检查考核、文山会海的形式束缚、过度留痕的工作要求,逐渐成为压在基层干部肩头的“无形重担”,制约着治理效能的充分释放。为基层松绑减负,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关怀厚爱,更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唯有卸下不必要的负担,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办实事的实践中。
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对治理体系的系统性优化。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一系列针对性举措直击痛点:严控文件会议数量,明确“无实质内容的文件一律不发、能合并的会议坚决合并”;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杜绝“多头检查、重复考核”;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清理冗余政务 APP,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这些举措直指“重痕迹轻实效”“重表态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顽疾,为基层干部拨开了事务性工作的迷雾,让他们得以聚焦主责主业。
减负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为民服务的质量提升上。曾经,一些干部陷入“报表围城”,无暇深入田间地头;如今,减负政策让他们有了更多时间走访群众,倾听诉求。在乡村振兴一线,干部们得以沉下心来研究产业发展,手把手指导农户改良种植技术;在矛盾调解现场,他们能够耐心倾听双方心声,找到化解纠纷的“金钥匙”。这种从“纸上作业” 到 “实地实干”的转变,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也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基层减负既要“减数量”,更要“提效能”,这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破除“唯材料”“唯数据”的导向,将群众满意度、工作实效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让干得好的受激励、干得差的受鞭策;另一方面,要推动资源下沉、权力下放,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让他们有底气、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确保减负后工作质量不下降、服务水平不降低。
当然,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在推进过程中,要警惕“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新形式主义,防止减负工作“走过场”“打折扣”。每一位基层干部都应主动作为,把减负带来的“松绑感”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为基层松绑减负,减掉的是形式主义的束缚,增添的是实干担当的动力;卸下的是不必要的负担,扛起的是为民服务的责任。让我们以基层减负为契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治理效能,让实干之花在乡间田野绚丽绽放,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