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甜食表面上能消除自己的痛苦,但这样做的可怕后果是让自己变得失能。
我们常常被教导有哪种感受是错误的,或者是被提醒有哪感受是可怕的。我们不知道感受就只是感受,没有对错。它只是你的感受,或者是我的感受。更理智的做法应该是,不要试图解释别人的感受,也不要试着让他们高兴起来。明智之举是,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感受,陪伴着他们,跟他们说:“多跟我说说吧。”事情没有落到你的头上,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的感受。你可以对别人持有同理心,你可以支持别人,但不要把别人的内在感受当成你自己的。因为这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剥夺别人的体验,会让他们一直困在那里,无法走出来。
我喜欢提醒我的来访者们:抑郁的反义词是表达。
你表达出来的感受不会让你生病,那些埋藏于内心的感受才会让你生病。压抑自己的情绪并把它锁在心里会给你造成伤害。从长远来看,用不去感受情绪的方式保护自己或别人是错误的。不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年幼时期开始就被训练要否认内心的真实感受——换句话说,要放弃真正的自我。我们中的许多人习惯于反应,而不是对发生的事情做出回应。我们经常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感受——压抑情绪、吃药缓解或选择逃离。
只要你在逃避自己的感受,你就是在否定现实。如果你试图把某件事情拒之门外,并说“我不想再想起那件伤心事”,我保证,你一定会再次想起那件事。所以,请走近这种感受,坐下来陪着它,关注着它。然后再决定让自己抱持这种感受多长时间。你不是一个脆弱的小人物,学会面对现实对你有好处。请停止与自己的感受抗争,也不要再躲避。只要提醒自己,感受就只是感受,它不能决定你是谁。
如果你感到悲伤,请不要试着让自己高兴起来。这对你没有好处。如果你认为自己应该有更好的感受,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痛苦,你就会为此产生内疚感。请试着尽力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或是悲伤,或是恐惧,或是难过,你只需要认可这种感受,不要迎合别人。别人不能替你生活,别人也不能体会你的感受。”
有时候,我们逃避的不只是不舒服和痛苦的感受,好的感受也被屏蔽掉了。我们不再感到激情澎湃,不再感受到愉悦和幸福。当人们受到伤害时,内心的一部分会认同施害者。人们会采取惩罚性的行为,从施害者的立场考虑,剥夺自己感觉良好的权利,也剥夺与生俱来的让自己高兴的权利。因此,我经常说,“昨天的受害者,很容易变成今天的施害者”。
无论你在刻意练习什么,只要经常练习,你就会成为那方面的能手。如果你练习紧张,你就会更紧张。如果你练习恐惧,你就会更恐惧。练习否认会导致你否认越来越多的真相。不要总是说“不能”“不能”“不能”,你能做的事情很多。我希望你能练习运用自己的感官,看看自己正看着什么、触摸着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到了让自己大笑的时候了,到了让自己放松的时候了。每天、每分钟都要刻意练习幸福,注意你有多么喜爱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当我们习惯于否认自己的感受时,我们就很难识别自己的感受,无法面对感受,不愿意表达出来,最后把所有的感受都压抑在内心,无法释放。混淆想法和感受的概念是我们被困住的一个原因。我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说:“我感觉自己应该去市中心办点事儿”或者“我感觉高光很刺眼”,这让我非常惊讶。这些都不是感受!这些都是想法,是你的点子,或者是计划。感受是具有能量的。你感受到了你的某种情绪,它正在你的身体中运行。你需要学会观察自己的感受,这需要你鼓起勇气,不去做任何事,只是简单地关注它,学会与自己的感受共存。这种方法能让我们从逃避的牢笼中释放自己——我们允许自己产生各种感受,让那些感受贯穿自己,然后再让那种感受离开自己。
与他人的所有关系都会走向终结
你拥有别人永远不会拥有的东西,
那就是你自己的一生。
You have something no one else will ever have.
You have you. For a lifetime.
被抛弃是人类最早感到的恐惧之一。因此,我们早早学会了如何获得三个“别人的”:别人的关注、别人的喜爱、别人的认可。我们选择做某些事或成为某种人,只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问题不在于我们会做这些事情,而在于我们会重复做类似的事情。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被别人爱。把自己的生活全部交给别人是非常危险的。只有你自己能陪伴你一生,你与他人的所有关系都会走向终结。那么,你怎么才能成为自己最好的、实实在在的、无条件的照顾者呢?
我们在童年时期接收了来自父母的各种信息。不论是言语的还是非言语的,那些信息都塑造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心里认定了自己有多重要、价值几何。我们甚至可能带着这些信息进入成年世界。如果爱需要通过良好的举止和优异的成绩赢得,那这根本就不是爱,而是操纵。当家长过分强调成就,孩子就无法体会到无条件的爱。他们不会感到自己无论如何都是被爱着的、是自由的,可以犯错;他们也不会知道,所有人都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而且学习可以让人感到兴奋和快乐。
我们经常被自己的期望或有特定的角色或职能需要承担的想法束缚住。我们不应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角色或某个版本的自己中,而应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家庭。我们的内心有幼稚的部分,想要某个东西时就想简单、快速地立刻得到它;我们的内心有天真的部分,永远保持着充满好奇的自由心灵,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遵从自己的直觉、愿望或一时兴起的念头,不会心怀评判、恐惧或羞耻感。我们内心住着一个少年,喜欢表现自己、承担风险、试探边界;我们内心住着一个理智的成人,会深思熟虑、制定计划、设立目标,并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我们内心还住着一对家长,一个善良、慈爱,对我们满是关怀,而另一个则会挥舞着手臂,抬高嗓门大声地命令我们“应该做这个、必须做那个”,让我们感到害怕。我们需要让内心的家庭融合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当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时,这个家庭才能协同合作,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受到欢迎,没有一个成员缺席,也没有一个沉默不语,更没有哪个张扬跋扈。
当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喜爱时(那些我们从小就没有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无法满足那些需求,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这就好像去五金店购买香蕉一样,你走错了地方,你想买的东西根本不在那里。然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却不愿意离开错误的商店。
我们有时候会对需要别人上瘾,有时候则会沉迷于被需要的感觉。生活有时候需要我们顺其自然,有时候需要我们考虑别人的需求,有时候也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计划。当然,我们希望自己尽可能帮助我们所爱的人,能敏感地捕捉到别人的需求和欲望,能够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不过,如果我们长期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如果我们一直在燃烧,或者一直充当一名帮助别人的殉道者,我们就会积攒很多怨气,那么慷慨就不再是慷慨了。爱意味着自爱,因为只有自爱的人才能真正地爱别人,才能对别人真正慷慨和富有同情心。爱需要时间的累积。因为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限的,而精力和时间却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要经常与自己对话。对自己说:“XX,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美丽的人。祝你每天越来越像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