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这几个凄风冷雨的夜读《呼兰河传》。读着读着越来越冷,却也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清冷,如同面对我人生中的很多问题。
读此书前,我不懂萧红为什么会在《祖父死了的时候》中说道:“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我也不懂,为什么葛浩文去了呼兰河之后,回想起书中文字,能激动到热泪纵横。直到我翻开这部给我极大惊喜的“不同寻常”的小说之后,一切方才豁然开朗。
我希望当人们提到萧红的时候,不仅知道她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不仅知道她是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不仅知道她曾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我更想读者们知道,她是萧红,那个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萧红。
萧红一生坎坷,半生漂泊。她在艰难困险和颠沛流离中经历了三次婚恋和两次丧子。幸运的是,感情热烈,崇尚自由的她并没有因为自身的遭遇而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了才华。
拥有极其强烈个人色彩的她,独立于那个年代的各种文学流派,也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作家。

她在《呼兰河传》中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引线,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和对过往故事的回顾,透过生于斯,长于斯的偏迹小城,向我们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笞了封建陋习对当时社会的迫害和污染。
读她的著作,最让人惊叹的是,萧红总是能以孩子天真无邪的视角和平淡无奇的叙事手法,将悲痛、荒凉和对时代的无力感写得如此令人震撼,写得如此痛彻心扉。正如她在书中所言“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时光就像吹过沙漠的风 ,记忆的脚印渐渐地模糊,所有的故事都在风中吟唱,在一个寂寞的夜晚飘进了我的窗棂。
想必某一年的某一个夜晚故事也飘进的萧红的窗棂,呼兰河再一次流淌进她的思绪,让我们有幸听她吟唱一曲寂寞的童谣。
萧红出生在在呼兰河边一个小地主家庭,她的整个童年空间不过是家里那个荒芜的园子,她像淘宝一样翻弄家里的旧物,她大声喊着唐诗,她把水缸盖子盖在头上,都是在欢喜地宣示着她的存在,然而关注她的人了了。
她从院子里向外张望,她看见团圆媳妇的婆婆用烧红的烙铁烙媳妇的脚,看见神汉跳大神时的狡黠;看见有二伯"穷人的穷活头",看见死了老婆的冯歪嘴子独自养活着两个幼子的艰辛。
幼年丧母的萧红是敏感的,极度地渴望温暖。在她的眼里,人分两种,一种是对她好的,另一种是对她不好的。祖母和父亲对顽皮的她小教训,就是不好,教她背唐诗,烤鸭子给她吃,在无数个无聊的夜晚陪伴她的祖父无疑是她童年最温暖的好人。
在萧红的童谣里你可以听到呼兰河边大戏的喧闹,听到卖豆腐的吆喝,听到姑子婆姨们的八卦,还有团圆媳妇凄惨的哭叫声。
这就是生活,那个年代的生活,那个年代中的人遵循那个年代的生存法则,愚昧也是活法的一种,无需鞭笞。活着就是王道。可惜出走的萧红死了,那一年她31岁,临死前留下了这首寂寞的童谣«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