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法武博士:咖啡灌肠后为什么必须补充益生菌?

人体肠道内益生菌比例越高,肠道微生态环境越好,肠道健康不仅消化良好、排便正常,更能减少毒素生成,减轻肝脏解毒负担,惠及全身健康。石法武博士:首先分享一则案例——日本的量子检测仪对疾病预测的准确率大概在93%~98%之间。2015年5月,我们当时4个人做了检查,其中2人已进行咖啡灌肠一段时间,检测显示他们的肠道功能比较好;而只有我额外补充益生菌,我的肠道功能是4人中最好的。


咖啡灌肠是一种技术操作名词,其真正意义不是“洗肠”,而是增强肝脏解毒功能。但通过灌肠,结肠部分确实会得到“清洗”,因此灌肠后补充益生菌非常重要。尽管益生菌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但最大数量的益生菌仍定居在结肠。

肠道是从胃幽门延伸至肛门的消化管,是消化管中最长且功能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关注健康,必然要关注肠道健康。


1 肠道的重要性

• 俗话说“病从口入”,大部分致病菌通过口腔进入人体,而肠道是其主要入侵途径。若肠道内有益菌充足,就能有效抵抗致病菌,将其迅速排出体外,从而预防疾病。

• 人体自愈能力强大,肠道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德国国家科研机构2001年的报告指出,人体可产生上万种“自愈物质”,其中70%以上来自肠道,许多疾病仅靠这些物质就能治愈。

• 肠道提供的营养支撑着肝脏、淋巴系统等免疫和解毒器官的运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营养供应几乎维系着全部生命活动。


2 肠道的五大核心作用

人体70%的免疫力来自肠道,肠道问题主要源于不良生活习惯,其核心作用体现在五个方面:


1. 消化吸收:哺乳动物肠道分为小肠、大肠和直肠。小肠负责大部分消化和几乎全部营养吸收,大肠浓缩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经直肠排出。


2. 免疫防御:肠道含机体2/3的免疫组织,70%的免疫力在此产生。


3. 神经调节:肠道能产生全身3/4的神经递质,被称为“人体第二大脑”。它与大脑双向沟通,相互影响肠道蠕动、内分泌及情绪。


4. 代谢排毒:肠道参与营养代谢和解毒过程,是重要的排毒器官,许多毒素通过肠道排出。


5. 环境互动:肠道与外界直接相通,能与内分泌、免疫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例如天气变冷时易引发肠道不适。


此外,肠道还是人体最繁忙的器官,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工作,为人体提供养分的同时,还参与许多重要器官功能的调节;它更是人体内最大的储菌库,有超过100万亿个细菌在此“定居”,种类达数千种,总数比人体自身细胞还多10倍、重达15公斤,这些细菌牵起手来能绕地球两圈半,其菌群生态稳定至关重要。


3 脑梗后便秘的核心原因

自然疗法发现,绝大多数脑梗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会经历便秘,医学上称为“脑梗后便秘”。其核心原因是中枢神经损伤:大脑作为“总司令部”,脑梗后控制排便的神经中枢(如旁中央小叶、脑干等)可能受损,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信号传递异常,即“神经源性肠道”或“肠-脑轴”功能失调,肠道因失去有效指挥而变得“懒惰”或不协调。


4 肠道菌群的核心认知

人体肠道总长约7-8米,展开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约栖息着100兆个细菌、500-1000种,形成繁茂的“细菌丛”,这些细菌牵起手来可绕地球两圈半。尽管肠道微生态对健康意义重大,但营养学界对其研究仍相对较浅,直到2006年后,联合国卫生组织才开始大力推动微生态领域的研究。


过去人们认为所有细菌都需消灭,但后来发现杀菌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如今研究视角已从“对抗”转向“共生利用”,例如城市儿童因生活环境过度无菌,过敏率高于农村儿童;“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也是不同地域的菌群差异,而非单纯饮食问题。


同时,胃酸和消化酶不足会导致食物未被充分消化,大分子物质进入肠道后,会引发菌群失衡和肠道通透性增大(即“肠漏”)。这些大分子会被免疫系统视为外来物质,进而激活免疫系统,最终导致食物不耐受。


5 肠道细菌的三类划分

人体表面和内部寄生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其中肠道内数量最多,约上百万亿,且99%以上是细菌,包含500-1000个种类。这些细菌大致可分为三类:


• 有益菌(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是维持健康的必需菌群,可合成维生素、促进消化、抑制有害菌繁殖、分解有害物质。


• 有害菌:大量繁殖时会引发疾病、产生致癌物,损害免疫系统。


• 中性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但一旦失控或发生转移,则可能致病。


人体肠道内益生菌比例越高,肠道微生态环境越好,肠道也越显年轻活力。


肠道健康不仅体现在消化良好、排便正常,更能通过抑制有害菌、减少毒素生成,减轻肝脏解毒负担,最终惠及全身健康。


• 联系我们,跟随自然疗法社群,一起学习自然疗法的理论、技术、工具和方法,掌握在居家条件下就能实施的健康管理方案,体验身体的变化,最终拥有预防和康复的能力。健康人人可为,在家就可执行吃出生命的美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