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古 源(1484—1554),名呈祥,字时龙,号古源,出生于贵池源头(今安徽省石台县仙寓镇源头村)。他自幼有必为圣人之志,后来归隐不仕,筑“尚志轩”于池城小邱山,日端坐其中,寻孔颜学脉,湛若水和王阳明都探访过他。
李古源仰慕王阳明之盛名,曾跋山涉水往江西拜访,探讨儒家圣学,彼此成为良师益友。之后,他又景仰湛若水,多次通过书信向湛若水请教,深得湛若水赏识。李古源比湛若水年轻18岁,两人见面前不仅已经成为忘年交,更是“神交”。
有人问:“都没有见过面,怎么叫神交?”湛若水说:“人们都认为认得样子才叫认识,肤浅。那么上下千万年,我们又怎知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是什么样子呢?相知很深,才是神交。所以孔子梦见周公、高宗梦见傅说、舜在梦中向丞请教、黄帝梦游华胥、见尧于追念中,都是心的作用、精神的作用啊。精神,是本心的运动,所以是本心之精神。交,就是通,与天相通就是与天合一,与地相通就是与地合一,与万物相通就是与万物合一,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相通,就是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合一。相互感应而相通,是同一个气啊。宇宙万物相通而统一于气,所以是一体的。一体,所以阴阳相通,变化相关,没有接触而事实上相互联系的。”
嘉靖丙申(1536年)八月,湛若水南归途中经过池州并登上九华山,李古源亲自出外迎接。有人问李古源说:“先生十年以来都不外出见达官贵人,怎么现在因为甘泉先生破例呢?”李古源说:“我为道而出也像甘泉公一样,所谓旷世的相遇会呈现祥瑞,我为道而出,不是为甘泉公而出。”
湛若水和李古源见面后都非常高兴,就像一直有交往一样,李古源还趁机会向湛若水行弟子之礼。湛若水对随行的门人说:“达到神交的境界,会超过一见如故。所以懂得精神的作用,可以穷尽本心;懂得本心的作用,可以懂得本性;懂得本心之精神的作用,就可以谈论道;穷尽本心、懂得本性而去存养,就可以和他谈论为学。”
交谈中,湛若水鼓励李古源说:“李古源先生,是可以与我讨论随处体认天理的学者啊。随处体认天理,是心学六字诀,汇聚圣贤们的智慧。你如果一辈子致力于此,能到达真人无名的境界,我对你有信心。”
弟子把两人会面的凉亭起名为“神交亭”,老师于是写了《神交亭记》作纪念。湛若水又感叹说:“其实啊,只要懂得神交的道理,那么这座亭、这篇记都可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