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良知即心之本体,是自然存在的,我们之所以体察不到,是因为受了蒙蔽,或没有存心于它。先生又解释了“精一”和“精神”中精的不同含义,一个代表理,一个代表气,对于这一点,根据我朦朦胧胧的理解,精一似乎偏内核,而精神则是生发出来的气,一阴一阳,一收敛一发散。
先生接下来论述未发与已发、静与动。良知无分于动静,或谓静极生动,动极生静,动静相宜。这一段的论述与佛、老差不多,且让我想起中医中的一些论述来,比如春夏为阳为动,但未尝没有阴和静,秋冬为阴为静,但未尝没有阳和动。就像那句话“阴极一阳生,阳极一阴生”。但没搞明白这些自然的道理与良知的关系如何?良知无分于动静,难道说良知可以理解为太极?是那个“一”或是“道”?
来信问,良知常常在无事的时候存于心中,当喜怒哀惧的时候却找不到了。嗯,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喜怒哀惧的时候,良知被蒙蔽了吧。先生说,喜怒哀惧不外于良知,我不太理解,又说,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它们好像与“未发之中”和“发而中节之和”有关系,良知存于未发之中,喜怒哀惧生发出来以后,良知又作为调停适中的工具。所以,良知时刻都在,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省察得到——不知理解得对不对?
根据我的理解,当良知显现,我们在喜怒哀惧时,或惘然消阻,或在开始时就遏制住,或在中间时制止住,或结束的时候后悔,这些都是在致良知,只不过功夫不同,阶段不同,其结果就有所不同。目前,大多数时候,我尚且处在结束之后后悔的阶段。继续修炼,格物致知。格的是自己,致的是良知!
这样一点一点地读,理解越来越深入。感恩“一起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