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孩子们,上课。孩子们看,走进神话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盘古开天地》,初步领会了神话故事的神奇,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精卫填海》,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孩子们,知道这个故事吗?知道。看来课外读的书真不少,不过你们这个故事最早好记录在哪呢?
生:《山海经》的《山经》。
师:孩子,出自《山海经》的《北山经》,今天我们读读这个最早记录的文字。为什么?神话故事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我们也你找找源头,好好读读。(听不清,不影响)就像说的这个故事记录在《山海经》里,今天我们就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孩子们,这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不少方法。
生:我知道看文言文要运用看插图,联系注释,概括全文的方法。
师:真善于学习,这些可都是好方法。不过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什么意思呢?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如果不理解意思叫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想不通,想不明白,别着急,我们可以再回头读一读。如果你们今天能用这样的方学习,老师相信,你会有很多收获。找一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个学习要求——
生:自由读课文,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师:看明白了吗?好的,翻开语文书,开始学习吧。
师:大家完成了,我们交流交流啊。一句一句来,先来第一句,读顺利,其他同学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哦。
生: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我觉得这个这句话的意思是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师:说的不错,是吧?都点头了。咦,你怎么知道是炎帝的小女儿呢?
生:在注释3里面,它说少女的意思是小女儿。
师:看,同学们多认真啊,我们现在说少女的意思是?年轻的女孩。但在这篇文言文中,这少女指的是?小女儿。意思可不一样,我们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这样古今意思不一样的地方,这句比较顺。我们来看下一句。
生: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女娃有一天到东游泳,溺水了,灵魂化作了精卫。
师:别着急,看准前半句的注释,老师相信你能说得更好。
生:女娃游于东海,被东海的水淹没了,因此变成了精卫。
师:你别紧张,再说一遍。
生:女儿在东海游泳,然后溺水,因此变成了精卫。
师:好了,看来两位同学说完了,还有点问题,我们来看,刚才说“游”,两个人都说游泳,换个词更好,去东海游玩,游玩更准确,再看这里“溺而不返”,“不返”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不返”的意思就是再也回不来了。
师:很好,组个词连起来说是溺水没有返回。这样说更准确。好了,这句看来有点难理解。自己再练习一下,开始。
师:好了,可以再来说一遍。
生: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没有回来,因此化为了精卫。
师:不错,这回说准了,不错你都知道精卫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种鸟。
师:怎么知道是鸟的,可以告诉我吗?
生:因为它注释里说神话中鸟的名字叫精卫。
师:是,你看看,看准了注释就知道精卫是一种鸟。谁还从哪里看出精卫是鸟?(生指插图)对了,就在这儿,我们把看注释,看插图结合在一起,意思就越读越明白了。好,再看一下后半句。
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女娃化作精卫以后,为了报仇雪恨,经常衔着西山的一些木石,试着填平东海。
师:孩子,只看文字直接说意思,你会说得更好,先不用发挥想象,常衔,怎么衔?经常衔,一起说——衔来西山的木头石头怎么样?(出示“填塞”)怎么读?我们在生活中虽然经常读“塞”,但是书面用语应该读“填塞sè ",大声再读——
生:填塞sè。
师:所以这里我们应该说填塞sè在东海,两个人再练读。这回没问题了吧?整个文言文的意思,你能说好吗?自己先练练,开始。来,谁再说说?
生: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回不去了。因此变成了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头,想要填塞于东海。
师:说的怎么样?点头了,还不错,是吧,不过老师提出来了,好像掌握不够熟练。这一次,我们就在读和思里都走几个来回,帮助你掌握熟练。听我说意思,你们说文言文句子。我看看谁是反应。常常衔来西山的木头,石头,一起说——
生:常衔西山之木石。
师:填塞在东海——
生:以堙于东海。
师:读得快,不代表你读得好,放慢节奏,读出文言文的感觉,才说明你对意思理解的到位了。填塞在东海————
生:以堙于东海。
师: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生: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师:女娃去东海游玩——一
生:女娃游于东海。
师:溺水没有回来——
生:溺而不返。
师:因此化为精卫鸟——
生:故为精卫。
师:看来没考住你们。我再加大难度,这次我只说一个字,你能想起文言文吗?我先试一下,师分别板贴 溺 堙 衔 为 游 作 。再思考,故事是按照这个顺序吗?摇头了。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后来发生什么事了呢?第一个应该是女娃——游,接着——溺"而不返,故为精卫,接着——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孩子们,看,这样就是第一位精卫填海的过程,发现了吗?一边思考,一边读,这故事就印在你的脑海中。还想读得更好吗?文言文在以前可是吟诵的,老师也读读,听听——师范读,配乐。
师:谁想读?
生: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 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看,理解了意思,你们读得更好了,刚才我们读了最早的文字。你看,这是最早的课本,再来读读——
生: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意思了然于心,读得游刃有余,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读准确,读流利,理解意思只是第一步的要求。我们还得再细读文字,边读边思考,相信你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一起读——
生: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师:听起来有点平淡啊,不过没关系,思考一个问题,也许会帮助我们读得更好。有人第一句换成某人之少女,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样改不怎么好,因为炎帝写上去的话能让我们知道是谁的小女儿。
师:真是这样,那可是炎帝的小女儿了啊。读读,感受一下——
生: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师:听出你对女娃的喜爱了。谁想再读?
生: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师:你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送到了文字里。孩子们,一起读——
生: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师:看来,平实的文字背后也藏着情感,边思考边读会读得更深刻。再看这一句,你想怎么读?
生:女娲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师:听起来好像差点火候,老师也读,你们思考,我们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女娲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生:老师您读得富有感情,而这位小学生读的有点,
师:你的同学
生:同学读的是有点呆呆的,没有感情。
师:你听出我的感情了吗?
生:你读的声音好像延长,读的小一点声音。
生:老师,我听出了这个女娲溺而不返的时候就很悲伤。
师:你也听出来了,怎么会这样呢?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了,你什么感受?
生:悲伤
生:难受
生:同情。
生:惋惜。
师:把感受送进朗读中,自己阅读。来,我们再读读?你来。
生:女娲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师:有点难过了。
生:女娲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师:有点同情了。
生: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师:我还听出你的惋惜和同情。发现了吗,边读文字边思考,我们就不知不觉带入自己的情感,对文字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句你想怎么读?
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这个堙字体现了精卫要填平大海的决心。
师:把决心送进了朗读里——
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再来,你来试一试。
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读得更坚定了。是看哪一个字眼闯进了你的眼睛,让你有这样的思考。
师:常。因为常体现了精卫要填平东海的坚持不放弃的决心。说得可真好,你看看,带着思考读,对文字的感觉都变敏锐了吧。现在,让我们把刚才的思考都送入朗读中,再读读,相信这次你读得可能不一样——
生: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同学们的朗读渐入佳境,不过还有进步的空间。看刚才你们的朗读,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小小的一只鸟,想把东海填平,能不能做到?很多人都摇头,但是也许结果不那么重要。不过,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篇文章紧紧想告诉我们坚持不懈,有决心那么简单吗?不着急举手,这次我们再读读。读读我们学过的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是哪一个人?就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课文《大禹治水》。面对滔天的大洪水,大禹从来没有放弃,百折不回,用智慧和力量最终战胜了滔天洪水。想想,面对巨大的困难面对巨大的困难,你从大禹身上看到了哪些精神?
生:我从大禹身上看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生:大禹是一个有耐心,很镇定的人,遇到危险的事情不会慌张,而且他会和乡亲们一起忙碌。
师:其实大禹治水是最代表中华民主的神话与传说之一,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只通过一个故事,也许你的体会还不够深刻。我们思而未晓,再读,读读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也许能加深我们的思考,请你默读思考,三个神话故事有什么共同点。然后四个人交流,把发现概括成词语,由小组长写在学习单上,开始。
师:我看看黑板,有很多有价值的发现,老师帮你们合并合并,有很多一样的。孩子们,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觉得他们这边神话故事书是神奇。因为《后羿射日》,他既然能把太阳打下来,第二个盘古开天辟地它能,他既然能把天和地分开,并且能像一个巍峨的巨人一样撑着柱子,然后他们也不会合拢。第三个《夸父追日》他既然想要与太阳赛跑,最终没有追上太阳,然后他的手上竟然化成了一片桃林。
师:看来神话故事神奇的故事情境深深吸引你。请坐,来说不一样的,这无畏艰难是谁写的?
生:第一个《后羿射日》,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而后羿却不怕被太阳给晒到,把太阳射下来。盘古开天地,盘古挥着斧子朝黑暗劈过去。夸父追日,夸父与太阳赛跑,夸父不怕太阳特别热。
师:我听明白了,她关注的是每个人物的行动,看来行动背后的精神一直感动着同学,还有人写造福人类,舍己为人,我们就是这样被神话故事的精神感动着。但是这些精神都是行动背后张扬的力量,不断给我们带来感动,这也是读神话的神奇之处。故事和故事彼此照亮了,我们终于明白即便可能没有结果,但是精卫这只小鸟一直填着东海。这精神是值得我们称赞,敬佩的,让我们感动的。同学们说的真好,就像夸父失败了,可从来没有放弃追逐,这精神让我们想起,读——
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你要坚定有力量,才配得上刚刚你说的对精卫的赞美和敬佩,再读——一
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女娃坚信人定胜天,这精神还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大禹治水百折不回,这精神又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诗篇中记录下精卫的精神,读读——,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小读大,这背后都是闪光的精神。读了真是让我们热血沸腾,再读——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这心声的背后也是中华民族坚韧意志的回响。这只小鸟不仅飞越了东海,也飞越了长河,他的精神被圈中进历史,被无数人民记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绝,发展至今的文明。我们的先祖面对自然挑战,从未放弃。至今,在许多未知的领域,科技发展的领域,这精神依然感染着我们。你看,这是什么?今天的航天员坚韧执着,可上九天揽月,正是那个故事在牵动我们《嫦娥奔月》。今天我们依然没有停止对太阳的追逐,即便,读——未至,道渴而死”也永不停息,正是那份精神,夸父追日。看,今天我们对大海的探索是精卫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又是那个今天不断触动我们的故事——精卫填海。原来,我们不仅是在读故事,更是在读中华民族传承不朽的精神。这也是神话永久的魅力,孩子们,让我们把这份精神也传承下去。精卫填海——
生: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这本书老师今天带来了,这是山海经,就送给你们,这里面还有许多神奇的故事,你们可以读去读,整个班级,也可以传一传,让阅读伴随你的成长。我们在第三单元的快乐读书吧还可以一起分享这里的故事。下课。
今天继续听课,精彩依旧。一样的课,但是参赛的老师总能上出不一样的精彩。总有让听课我意想不到的设计。
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先指导朗读再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而执教老师是先让学生讲好文言文的故事然后再指导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遵循了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在品读环节,老师的教学设计巧妙,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用了《大禹治水》《嫦娥奔月》《夸父逐日》三个故事来让学生理解精卫的精神。老师出示任务二:默读思考,三个神话故事有什么共同点,交流并概括成词语,完成学习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了神话的神奇和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样的理解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我相信他们的印象也是深刻的。在拓读环节中,老师将古今人物的品质融合在一起。这个环节老师用视频和音频让学生在情景中读与说,也让孩子们传承这份精神。整节课在老师的组织下慢慢热起来,燃烧起来,让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