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2.4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亮言:
这是一段家喻户晓的话,导致我们现代人也无可避免的用这段话做尺子来对照自己。
年龄到了三十岁,就拷问自己有没有立起来,房子有了嘛?事业稳健嘛?车是多少钱的呀?到了四十岁,压力很大,发现自己上有老下有小,面对生活还有许多的疑惑。一转眼到了五十岁,儿女终于都养大,结果发现半辈子都过去了,自己这一生好像没有做成几件事。
我们如果现在问孔子,“您的这一生的履历,我们可以学习嘛?”
孔子只会讲:“你看呢?”
因为人和人的情况不一样嘛,有的人出生在富裕家庭,可以去做地主家的傻儿子,有的人就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从小就要为家里的生计做打算。有的小孩天资聪颖,学习东西很快,有的小孩就是愚笨,学东西就很吃力。
但孔子讲出来他的一生,他是希望用他的履历来向我们说明,人生是分不同的阶段的,你要有这样的一个构想,不然很容易混日子。我们讲手中的钱要学会打理,或者叫理财。人生何尝不需要呢?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是指得十五岁才开始学习嘛?也不对,如果孔子十五岁才开始学习,那孔子也难以成为孔子了。我们都知道孩子童年的教育是很重要的,这个叫童子功,所以古时候的教育从孩子四五岁就开始让小孩背诵,无论懂不懂都先背诵,因为年龄大了,你很多东西就是背不过了。
孔子是十五岁立下了做学问的志向,人生算起来是很短暂的,如果你年轻的时候没有确立志向,等到年龄大了才开始立志,其实就等于你年轻的时间被荒废了。
我们有时候会给自己找借口——我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命,这会让自己获得短暂的轻松。
但很遗憾,我们讲一个人大器晚成,他不是指一个人立志很晚,而是指他最后成功的很晚。因为人的机遇不同,你无法判断你什么时候才能做出成绩,但如果你能提早的确定了志向,那有什么不好呢?等于你已经提前走在了实现理想的道路上。
三十而立是什么?是对自我志向的确定与不怀疑。你十五岁依照自己的心理状态立下了志向,但那时候毕竟没有社会的实践,现在三十岁了,有一些社会的经验,你再次确定下,你的志向是否还是原来的志向呢?如果是那就继续,如果不是,那就要调整方向了。
四十不惑,哪里能不惑,开玩笑。这句话是在讲,我们自己所处的领域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可以自己单独撑起来一方面的事了,不用像刚毕业的学生,问这个怎么弄呀,那个怎么弄呀而已。
五十知天命,五十其实是一道坎,人过五十天过午,五十岁如果可以继续往上走,那还可以冲刺一下,如果五十岁觉得自己还是稳定一些比较好,那基本就是定型了。人不一定是非要向上走不可的,人也可以停止呀,不一定非说向上走的人就了不起,说不定跌得更惨。能懂得审时度势,功遂身退才了不起。
六十耳顺,六十为什么耳顺呢?因为经过几十年的风浪,什么事情都听多了、见多了。就比较沉得住气,就没有什么随便的事可以影响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听起来刺耳的话,现在听起来也没有什么感觉,甚至对说话者有一种慈悲。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里也可以看到儒家的中庸之道。既要从心所欲,又能不逾矩,果真四平八稳,刚柔相济。孔子已经七十岁了依旧在考虑规矩的问题,但他的内心已经从心所欲,做到了规矩与欲望之间的中和。
孔子一生对礼的规矩很在乎,这是儒家的专长,我们看到封建王朝两千年,能够人人有欲望,却不逾矩,儒家有重大功劳。
但我们要明白,任何一家的思想和学说都是人提出来的,为的都是解决社会运营发展的问题,只要是人提出来的,就会有可考量的地方,只要是社会运营发展变化了,那他所需的思想和学说也会变化。
所以希望大家跳出孔子学孔子,这样才不至于我们一直在古人的逻辑环境下绕圈。这么讲不是说孔子不重要,孔子有问题,而是我们要看到事情的本质。孔子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开创了普世的教育 ,旗下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他为他的学说周游列国十四年,如丧家之犬却依旧百折不挠,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达不到的境界。
我们跳出孔子看孔子,是为了把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借助圣贤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孤立的,形而上的去研究孔子的学说。
那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答: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