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人的品格应该向水一样,做事情行云流水,静止如水。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
水它本身包含着无限的哲理,稍微有思想的人,亦可以从中体味些许人生哲思。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笔下的水也是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有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笔下的一江春水反而成了愁苦的代言词;古乐府诗载: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在劝诫人们珍惜时间,不要浪费了宝贵的光阴;《论语》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痛惜时间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回。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水在不同人的笔下充当了不同的角色。然而,无论是何人之作,都说明了水在文人墨客心中的独特地位,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水可以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水德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其本身,而是人们从它身上所看出以及悟出的道理。后者包括前者,又是对前者的超越。例如,水在不同的容器中呈现不同的形状,这就启示人们要随遇而安,能屈能伸,要适应周边的环境,使自己融与其中。这正如《老子》中所说的:居善地,心善渊。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可以说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贬千里之外,但他有随遇而安,能屈能伸的品质。被贬岭南荒芜之地,咏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并没有因蒙冤被贬而伤心,而是知足于生活在被贬之地,主动的与当地融合。不得不说,苏轼受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深厚影响,“水德”品质亦是在他身上处处可见。
生活处处有哲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都会发现其独特之处。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多多的去读书,多多的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它是启发我们思考的不竭源泉。此外,还需要我们多出去走一走,在实践中体味人生道理,感悟人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