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选择《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一课作为研究课,本课有一个很好的情景,动物赛跑,是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在前期的学情探查中发现,教材中原本的第一环节,让学生根据各种动物跑过100m的时间,来给他们的速度排序,旨在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这一形式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太过简单。多次思考之后,我做了改动:用ppt动画让两只小动物在赛道上奔跑起来,创设赛跑情景。
接着让学生找出比赛的问题,说出“怎么比,才公平”的方法。出示方案设计单,请学生选出合适的材料,画出公平的比赛方案。到这个地方,姑且都还算达到我预想效果。
但是在这之后,学生汇报环节,学生都说得非常好,而我就没能接住学生的汇报反馈,执着于将学生的方案呈现在我的板书上,按照听课老师的说法,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和台下的学生就像隔了一层玻璃罩。我自己的问题变得指向不明,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到后面实验整个都做完了,学生说得非常精彩,而我因为已经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上课的感觉消失殆尽,心里也有强烈的对学生的内疚。
下来之后,思考了一节课,觉得问题不在学生,在老师:问题的设置有问题,语言的表述不干净,想着试课过流程,忽视了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把本该精彩的环节变得拧巴。又想到今天听秦勤老师的课语言干净利落,逻辑清晰。唉,道阻且长。当然也不能灰心,希望下周多改几次,能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