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身的女人过不好一生?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原创声明:本文由题主原创.
这本书也算对我影响颇深的著作之一了,没啥正向作用,带给我的主要是忧虑、压抑、恐慌……为啥恐慌,毕竟咱也是个有外甥、被叫姨妈的人,多多少少有点寓情于景吧,况且自己对生活还有些幻想,害怕“生活本来就不容易,一直都是这样,以前我妈是这样,我现在也这样,你以后也是这样。”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燕燕06年写的,编剧李墙8年后又出版一本,我14年看的就是这一版,内容应该是一样的。16年的时候,我在宿舍被窝里写了一篇书评,最近斯琴高娃红毛线泳衣太火了,我又把电影看了一遍。
一部注定不会太卖座的电影,阵容却是出奇的良心:斯琴高娃、周润发、赵薇、王子文……甚至久石让配乐。虽然斩获不少奖项,但是我还是看不大上这部电影。这部小说翻拍,完全曲解了原著所表达的意思。它只是截取了小说姨妈(斯琴高娃)和江湖混混潘知常(周润发)一条故事主线,故事背景没有交代清楚,结尾还故意误导观众。
它把姨妈描绘成一个“吝啬、落伍、喧闹和荒谬自私”的人,把痛苦的原因都归咎在了姨妈的缺陷上,忽视了时代背景,也没有提及姨妈的善意和无奈。好像给痛苦找个答案,才能把这部影片主旨扣在后现代社会中那些自命不凡的文艺爱好者失败的人生上。
姨妈是冤枉的。
首先,她是背负着保密工作性质的国家高级从业人员,忠于职守直至退休,但收入微薄。退休后,也是一个优雅的上海老太,时常改变染发的颜色,并非电影中那么小市民、不修边幅。
其次,她出身确实不俗,上海小姐学业优秀但赶上文革大环境,下乡东北,恋爱被迫终结,婚姻所托非人,家暴逃脱回上海。(电影重点在控诉她抛夫弃女,向往大城市生活)可以说是政治改变了她一生的轨迹。
再次,姨妈的善良并非那么经不住推敲。她曾经帮助很多人,但一次次被骗,她曾经资助很多人,并非那么吝啬。与潘常知的相恋,只是她人生打击的一部分。
确实,姨妈可能是现代社会中格格不入的那一类人,她寂寞的有些扭曲,不善变通。但,一个多才至此的上海女人,内心保留高傲,情理之中吧?她保守的追寻爱情与陪伴,难道也不该吗?
我在看原著中,最让我压抑,以及我迟迟忘不了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姨妈的行为,在我看来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可是她的结局为何这么惨?电影美化了姨妈的结局,其实更惨,从生理心理上打垮一个坚强的女人,实在是细思极恐。
如果有兴趣,还是推荐看原著,以下是16年我写的随笔:
姨妈曾经在国家编译局工作,是个面容姣好,举止优雅的上海女人。一生经历坎坷,结局凄凉落魄。此书给我带来了一段时间的低气压,因为我想了很久,实在想不出来姨妈做错了什么,如果换作是我,我该怎么避免自己陷入这种凄惨的人生轨迹?我想了实在很久, 姨妈有知识,有储蓄,待人真诚,性格独立,真是找不出答案。后来我索性把这归结于文革的大环境。要知道文革是真真切切的改变了好多人的人生轨迹,尤其是那代文化青年。可是,如果当我们遭遇到大环境的变迁,难道处于个体,我们真的没有办法阻止自己的人生跌落么?
《被嫌弃松子的一生》主人公松子,起先教书育人,有一副好嗓子,心地善良,身形窈窕。看的过程中我不断吐槽,这里不应该这样,那里不应该那样,可全片看完我却觉得,松子确实努力过,她爱人,却不被人爱,先是因为偏心的父亲被病弱的妹妹压着经常受责怪,弟弟一味嫌弃驱赶,后是几番全力爱人却每次都被欺骗、家暴、抛弃。如果换作是我,我可以再一次,一直一直的,相信别人,付诸真心么?人会累的。
姨妈和松子的一生,都是孤独的,颠沛流离的,都曾因为寂寞而真心错付,遍体鳞伤。现在的女性越来越独立,独身主义也被标榜的越来越高大上,在没遭遇爱情的条件下我甚为同意。但,孤独可能年轻的时候不可怕,但年老呢? 规避姨妈和松子这类结局,显然知识,爱好,独立,储蓄,容颜,爱人等等都不是答案。
那答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