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阿城的《溜索》一课,让学生分析马帮汉子形象。五分钟后,学生已经完成批注,准备在班内交流。骆同学把手高高的举起来,笑嘻嘻的说:“老师,叫我叫我!我知道!我找的是第23段!”看他急不可耐的样子,似乎精彩就要溢出来,急于给大家展示。我刚想示意他回答,看到他周围的几个同学望着他,掩着嘴笑。我瞥了一眼课本,第23段写的是:
“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的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霞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
骆同学是个聪明但很调皮的孩子,课堂上经常故意出洋相,闹笑话,似乎每节课都想刷刷存在感。我马上意识到,他的回答一定是非主流。
我说:“骆同学,你稍等一下,咱先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老师把最后一个机会留给你,好吗?”
我这么说,一是不想让课堂的开始就让他的回答影响正常进度;二是想让他先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加深他对课文的理解,也许他的想法会有所改变。
几位同学结合文本,详细地分析了以首领为代表的马帮汉子的形象———勇敢,沉着稳重等。
骆同学依然把手高高举起,依然笑嘻嘻的,看来这个问题非让他会回答不行了。我示意他想起来回答问题。他不紧不慢的把课文的23段朗读了一遍,接着说,“我觉得马帮汉子随地大小便,不讲卫生,不爱护环境。”说完以后嘿嘿的笑了起来,同学们也都望着他笑。
我说,你们同意骆同学的看法吗?同学们都摇摇头,只有几个同学笑嘻嘻地附和着说“同意同意。”
看来这篇课文还有需要我“告知”的地方。
我说:“同学们,溜索是滇西少数民族一种原始的渡江方式,课文写马帮汉子溜索过江,表现的是他们的勇敢和力量,阿城的文字洗练干净,惜墨如金,阿城写马帮汉子在江边撒尿,难道是想表现他们不注意环境卫生吗?当然不是,如果这样的话,就是败笔了。那是为了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
“表现马帮汉子的豪放”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
“是啊,要表现马帮汉子的粗犷,豪放,赞美这种原始的力量和野性。”我说。同学们“哦哦”表示豁然开朗。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总是从实用的角度去考虑,否则就大煞风景。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如果你总是纠结于父亲买橘子爬月台,违反交通规则,还没有从这种违反常理的做法中感受到浓浓的父爱,那么这篇散文你是没有读懂的。当然,这些理论并不需要让学生知道。
庆幸给骆同学一个犯错的机会,这又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主旨的理解。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慢一步,缓半拍,倾听课堂上不同的声音,也能遇见“天光云影共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