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本书像这本书这样能让我检视自己的童年。这是一本犀利的书,作者举了很多名人的案例来表达当事者与其施虐父母之间的关系。身体不会说谎,身体是所有与生命相关的讯息的来源。压抑和封锁在身体里的童年的情绪,最后都会以疾病或独裁的形式爆发,都会再次延续到下一代,直到你看到真相,选择你自己目前能承受的结果,才会真的过去。可是往往当事者有能力看到真相,却由于道德的束缚不敢拒绝去爱和尊敬父母,结果还是疾病缠身或早逝。
这本书分为导论、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结语和后记这几部分。
导论部分作者阐述了身体与道德。身体的病痛是身体对维持生命运作功能长期遭受忽视的反应。我们身体维持生命运作的功能之一,就是有能力去倾听我们所属生命的真实故事。一种是身体的真实感受,被身体真实记录的;一种是为了符合内化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我们应该感觉到的。
当我们能感觉长久以来封锁在身体中的情绪,才能开始摆脱自己的过去。但道德会让我们压抑,让我们去爱和尊敬父母,可一开始爱就不存在的话,我们是无法强迫爱出现的。一个童年没有得到父母的爱的孩子,成年后因内化的道德去爱父母,只会让压抑的情绪以疾病的方式呈现出来。道德的体系虽然规定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但却无法规定我们必须有什么感觉。
孩子需要从父母身上得到的是爱~指的是慈爱、关注、照顾、和蔼以及沟通的意愿等。但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那么他将一辈子渴望最原始的需求能被满足。在日后的人生中,这种渴望将会转嫁给其他人。比较起来,越常被剥夺爱,或是越常被以“教养”之名而遭受否定或虐待的孩子,在成年后越离不开父母(或替代父母的其他人),他们期待获得以前父母在关键时刻未按其所需给予的一切。这是身体的正常反应,身体知道它缺少了什么,它忘不掉那些匮乏。匮乏和黑洞一直都在那里,等待被填满。年龄越大,就越难从别人身上获得父母拒绝给予的爱。但身体的期待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停止~甚至完全相反!期待通常会转嫁给其他人,最有可能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儿孙。离开这种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能对这种机制有所自觉,并借由自我觉察的过程,竭尽所能地看清我们的童年真相。如此我们就可以给自己提供未曾从父母身上获得的重视、尊重、对自身情绪的理解、必要的保护,以及无条件的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一项特殊的能力:去爱童年的自己。没有这种爱的能力,就需要一位可以给予保护、尊重、同理心与陪伴的治疗师。我们需要的不是力求保持中立的,而是一个偏心的陪伴者。人们可以在这种偏心的、不中立的治疗陪伴下找到自己的真相。但是绝大多数治疗师宣称宽恕是疗愈的唯一途径,这类治疗师本身就和父母有数不清的牵缠。他们称这种摆脱不了的牵缠是“爱”,并试着将这种“爱”提供给他人作为解决之道。显然他们并不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宽恕都有疗愈的效果。
在第一部分作者概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卡夫卡、尼采、席勒等几位作家的不同人生。除了卡夫卡以外所有作家全都不知道自己小时候因为父母而受苦甚深,他们的意识心智从根本上就压抑了真相。觉察的缺失勾勒了他们多半短暂的人生悲剧。
身体拥有我们所经历过所有事情的完整记忆。第二部作者探讨了已经完全准备好要力挺自身童年真相并看清父母的人们和心理治疗中的传统道德的问题。如果成年个案无法从“应对父母抱持爱或感激”的强迫性信念里解放出来,那疗程成功受阻,个案自身的恶疾也会继续存在。作者自问:我们在成人后依然坚称爱父母的感觉究竟是什么?令作者震撼的面相是:身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它童年时迫切需要但未能获得的滋养。作者认为许多人的苦痛根源正是源自于此。
第三部写的是厌食症患者安妮塔.芬克的虚构日记。以一位厌食症患者的语调来谈身体如何对错误的养育方式展开自卫。身体需要的只有真相。只要真相不为人所知或一个人对父母亲真正的感觉持续遭到忽视,那么身体的病症就不会消失。
如果一个人相信他的感觉是他“应该”感觉到的感觉,并且不断地避免去感觉那些他被禁止的感觉,最终他一定会病倒~除非他把这笔账留给下一代来偿还,将自身不被承认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本书揭露了被大家忽略的事实,指出拥抱童年真相,真正的沟通才会使你走出恶性循环。
这本书让我反观自己的童年,作者成为陪伴我的知情见证者,让我拥抱我的童年真相,让我的生命变得更美好。值得反复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