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扎根,让生命向阳生长

今天,早上听了邓婷.博延顿博士的直播课程,邓婷博士马丁.塞里格曼的弟子,课程中,她分析了当今中国教育的理现状——面对教育内卷,社会通过加法——增加咨询中心、增加热线电话、增加心理诊所、增加预警机制;减法——减轻学业、减轻负担、减轻考试、减轻压力、减少刺激;及除法——禁止补课、禁止培训、禁止加塞、禁止比赛的几大做法应付内卷;而家长则通过改变外界的方式——转学、投诉、换班、走读、绝交、没收的方式应付;并告诉我们传统心理学的弊端——消极定位(治疗疾病为主),而且通过消极方式达到消极目的(回复正常),这并不是心理工作者的初心,她告诉我们,关注点决定世界——真正困住我们的,

不是外界环境,而是内在的思维/价值观。我们应该向内求,并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最高境界,告诉我们,心理学应该是让生命绽放的力量,而生命如树,让生命绽放,那必须要注意生命之根的滋养,只有养好生命之根,那我们的生命不管处于何种环境,都能充满源源不断动力的源泉。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拥有持续向前、向上、向阳、向光生长的信心、动力、目标、希望、好奇、关系 思维、认知等。并让我们知道,果是不可控的,我们真正能掌控的只有根,这是我们的生命动力源泉。同时,还告诉了我们根与果的关系——根即是果、先根后果及因根而果。唯有根深蒂固,方能抵抗风雨。

对于积极心理学,我前两年也有所接触,但仅限于文献及书本上的概念,而邓博士的讲述,让我更能深刻地理解与体会,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正念,两者核心指向“向内求”,聚焦内在成长,二者均反对将焦点放在外界环境或消极结果上,主张通过调整内在状态应对生活挑战。积极心理学强调“思维与价值观”的力量,正念则倡导“对当下的觉察”,本质都是引导人从“向外索取掌控”转向“向内掌控自身”。而且最终目标都指向人的整体福祉提升,而非单纯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追求“生命绽放”,正念追求“内心平和与清醒”,都超越了“治疗疾病”的传统框架,致力于让人在日常中获得更持久的幸福感与力量感。

邓婷·博延顿博士的课程,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内卷与心理学价值的全新认知。当她拆解社会应对内卷的“加减除法”与家长焦虑驱动的“外界改变”时,我清晰地看到了当下教育困境的集体迷茫——我们总在向外寻求解决方案,却忽略了内在力量的核心作用。而传统心理学“以治疗疾病为核心”的消极定位,更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心理关怀不该是“修补破损”,而是“滋养生长”,这与我此前对积极心理学的书本认知形成了强烈的现实呼应,让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知。

博士提出的“生命如树”的比喻,更是直击内心。生命的绽放与否,从来不取决于外界的风雨,而在于“生命之根”的滋养度。那些支撑我们穿越困境的信心、希望、好奇与良好关系,正是扎根内在的养分。我们无法掌控“结果”的好坏,却能通过向内求,培育强大的根系——这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更像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见,让我彻底跳出了“内卷即困境”的思维定式,开始思考如何从自身开始,做内在根系的培育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