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国家顶级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机构人士以及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65岁或成我国目标退休年龄,到2050年前后逐步完成改革目标。
国家实行延迟退休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教育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减少,社会总体劳动力资源在减少;二是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周期,养老金缴纳入不敷出,面临巨额亏空压力;三是部分国家退休年龄已达65至70岁。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承认:“不论是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岗位的就业稳定性和工作强度看,还是从个人身体状况、家庭需求和价值追求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诉求各不相同,有的人希望多工作,有的人希望早退休。”金维刚指出:“延迟退休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如何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创业?如何更大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帮助其再就业?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大龄失业人员的保障力度,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岗位?还有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客观分析:希望多工作的人,并不是他的思想觉悟有多高,愿为国家做多大贡献(这是一个很冠冕堂皇高大上的理由),而是他(她)的劳动收入可能明显高于退休后回归家庭的退休待遇,他(她)们即使永远不退休,也不用担心老无所依老无所养,因为他(她)们有足够的经济收入和花不完的钱支撑他(她)们购买社会服务,来解决后顾之忧,满足家庭需求,以达到服务家庭,服务自己有一个优裕的晚年生活目的。这部分人群只占社会人群一小部分,延迟退休为延长他(她)们继续占有国家权力机关位置提供了法律保障,所以他们是积极支持延迟退休的主要一批人。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必将带来更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造成矛盾尖锐对立,为社会稳定长期埋下不可调和的隐患。
希望早退休的人,无疑占社会大多数。他(她)们处于社会基层,虽然社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但他们一辈子辛辛苦苦也是体力透支最严重的社会群体,如果实行延迟退休,则意味着他们必须再在目前工作岗位上坚持到底让身体继续多透支五年(女人更多),才能熬到享受国家的退休待遇,否则退休待遇将会大打折扣,晚年生活更加困难,而一些没有固定工作的大龄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延迟退休规定必将为他们造成更为严重的就业和续交养老保险困难。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每一个人生在世的人的基本愿望。如果延迟退休真的变为现实,那么就意味着每一个在65岁退休的老人必须活到他(她)的子女也必须65岁退休后,才能享受到子女对他(她)的照顾。由于目前的教育制度年限延长,一个人只能在起码完成大学教育后,才能有理想的就业岗位然后结婚生子,这时本人年龄多数已经达到30岁,假设他(她)的儿子刚刚一岁,那么等到65年他儿子退休,他已经95高龄的耄耋老人了,他还有多少时间享受养育儿孙对他(她)尽赡养义务的福分。在他(她)的子女工作时间段,一个退休老人在完成照顾自己的同时往往还得承担照顾孙甥的责任,等到最后几年自己因病不能动了,子女却因还需要工作而直接影响了对老人的照顾,使老年人实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难以得到保障,这是一个很现实,又不容我们忽视的客观问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延迟退休制度,带来老无所依,自顾不暇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选择集体失明,视而不见。
那么,如何才能化解延迟退休必将带来的诸多现实生活难题呢?笔者认为,现行退休制度并非完全一无是处,任何人都不应该否定它对实现社会稳定、家庭和谐、老有所依的科学贡献。退休制度并非不能改,但怎样改我们应当谨慎对待,不能简单照搬西方一套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来谋求出路。
众所周知,目前由于教育年限延长,不仅直接导致了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减少,而且教育成本的加大已经成为多数家庭不堪重压的包袱,已经有有识之士呼吁教育体制改革,将小学6年制改为5年制,初中3年制改为2年制,高中3年制也改为2年制,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我认为,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步子迈的再大些。那就是幼儿统一提前一年入小学,大学也提前一年毕业,这样一个劳动者就可以提前5年进入劳动力市场,无需延迟到老之将至还不能退休。
提前5年工作和延迟5年退休相比较,我想人们更乐于接受提前5年工作而不乐意延迟5年退休。有人担心提前一年入学又减少了4年教育时间会不会导致全民整体教育素质下降,我看没必要担心。对一名普通劳动者来说,把完成大学教育年限由16年压缩到12年,并不可能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他(她)的专业知识需求。
完成大学教育年限必须16年,实在太浪费了,实际上劳动力市场的很多岗位不需要这么铺张的教育也能完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如果教育制度改革能顺利推进,那么我们目前遇到的很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降低教育成本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