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自己是一个读书人,也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我觉得自己很喜欢读书,各种书,享受那种思维徜徉在浩瀚无垠的空间里的感觉。不用在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仿佛到了自己的理想国和幻想乡一般。
可是,近年来已经很少认认真真地读过一本书了。还记得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每个周末几乎都是到书店里站着看书。之所以讨人嫌的到书店蹭书,是因为与图书馆相比,书店更近,而且有时遇见一本割舍不得的书,我还可以买回去。
大家都觉得读书是一件好事,因为读书的确是在"与许多人交谈",这些人不一定高尚,但都在思考。读的越多,越觉得有趣。我以为有闲读书,可以算得上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了。
然而,我惊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度过一个专心读书的美好时光了。沉溺于日常的琐事,空闲时间虽然也是在阅读,不过却是一些碎片化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回答、新闻,偶尔有些几千字的阅读,竟然还是教材。精挑细选的书单、买回放在书架上的书,一本未读;规划好了的去图书馆读书的行动,一次未行。
我这是怎么了?怎么就患上了读书拖延症呢?或许是从被人教导,不动笔墨不读书开始的吧?
我个人讨厌那些所谓的读书法,是谁规定读书一定要认认真真反复仔细去揣摩体会的呢?读书难道就不能是一种娱乐吗?一种享受寂静的娱乐,享受自己与自己沟通的娱乐。享受寂静是一种快乐,因为在寂静中,才能发现自己,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读书归根到底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沉思着的自己与跳脱着自己的对话,而非与什么其他高尚的人。因为你读到的永远是你能够读到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固化在文本里,你自己以为自己所读到的东西,不过是沉思着的你自己借文本之口说出来而已。你以为你读懂了莎士比亚,其实你只是读懂了你自己。这就是一种移情的现象,你将你自己在生活中的潜意识所积淀的灵感,转移到了你所读的书中,所以你认为是你发现了书中的智慧,其实你只是发现了你自己而已。
如此说来,最可读的无非是小说,因为小说为你构建了一个世界,让你去体验,在这个你所体验的世界里,你所感悟到的一切,你会直观地意识到这些感悟是你自己的。
我母亲曾说过,人只有在做事中才会聪明起来。虽然我总疑心,这是她为了让我多做家务所编造出来的不经之谈。但不得不说,随着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是对的。将心比心,也要体会过他人所处的环境才行,不然总会有个"何不食肉糜?"的隔阂。我们有时候很闲,然而正因为太闲了,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只是在"杀时间",消磨光阴。许许多多灵感无法通过具体的事情迸发出来,读的书再多,不过是个臃肿贪嘴的肥胖症患者罢了。而我这个挑食孱弱的拖延症患者,口口声声太忙,其实每天忙忙碌碌地做的那些事,有多少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生活中要有忙有闲。如果太忙了就没有时间去积淀灵感。如果太闲了,就没有时间将灵感迸发出来。读书亦然。除了束之高阁上的书本之外。生活也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读书不同于阅读,它在逻辑上是阅读的下位,它是以书籍为对象的阅读。忙碌不是借口,厌倦才是。
此外,我所厌烦的是,语言文字无非是种排列组合而已,而在其中你又只能读到你自己。轮扁说:"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文字的排列组合是有尽头的,或许思想也是。或许你今天突然发现由你自己灵感迸发出来的念头早已在千百年前就有人表述过,留给我们真正创新的余地很小。于是我潜意识里排斥着去读书,去发现那些遗产。我只是想保留我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迸发灵感所带来的新鲜感,而非对那些遗产的熟悉感。
拖延症只是表象,它的本质是人没有了追求某些东西的欲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许是因为没有急切捕鱼生存的压力,也或许本应该就保养好自己的生存工具------渔网。
认认真真的读书,时时刻刻的努力,或许是在警告自己。或许是在宽慰自己。谁知道呢?开卷有益,大概是读书就像解数学题,总会用到许多知识和生活灵感,来解这本书的语用题吧?而我,大概是自满得以为都会了,所以不想再做题了。
其实,一切都只是借口,喜欢读书就读,无须过多的考虑,不用去管什么灵感、什么语用、什么联系实际。与其把自己沉浸在自我编织的担心中,还不如不管不顾地潜下心去读一本书。
最后我想,或许我的读书拖延症,正是源于我所做的读书计划。我大概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潜意识里就抗拒着这种计划好了的丧失趣味的事。读书,就应该有趣,随手拿起一本书,不用去想什么别的东西,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