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读行者
我们了解历史吗?
01
昨天在铁血论坛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史马迁之《报任安书》”,有位网友发了帖子:“秦始皇不如孔老二,卫青不如司马迁,这是中国文化的变态。”。
我回了这位网友的贴:“不能如此比较,没有秦始皇,也可能有赵始皇,可孔子不会有第二个;比卫青有能耐的人多了去了,可司马迁不会有第二个。”
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感觉很有意思,对于中国的历史,大家见仁见智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也是一种进步吧!
这些年来,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值得商榷,不了解中国历史,难道我们还能称为中国人吗?
最近听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位韩国朋友问中国的留学生:“《三国演义》中许州是现在中国的什么地方?”这位中国留学生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日本人、韩国人喜欢《三国演义》是件好事情,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很大,可作为中国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那就有点尴尬甚至是说不过去!
救救孩子吧!
02
可能有点强求,现在的孩子那有时间看《三国演义》,熬到半夜连家庭作业也弄不完。
平时起早贪黑,如上了发条的弹簧身心紧张,吃下老师填鸭般杂七杂八的夹生饭。周末和假期也不得空闲,还的上自己老师办的补习班。
我就搞不明白,同样的学习内容,反复在课堂和补习班上讲让学生吃“回锅饭”,到底意欲何为?孩子们也确实辛苦,丢失了自己的爱好,迷失了自己的童年。
学习变得不求甚解枯燥无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其所为,也不知其所终,茫茫然心在何处?每次想到这里如芒在背隐隐作痛,仿佛听到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呐喊:“救救孩子吧!”
孔子和秦始皇谁的贡献大?
03
扯得有点远了,还是回到主题吧!孔子和秦始皇到底谁的贡献大?
想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有点狗咬刺猬——无处下口,只好打个比方来说明问题。孔子的思想犹如人之血脉、基因,能够一代代传下去,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儒家文化重在传承,重在民族维系,是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标识,否则何以为中国人?
秦始皇之功绩犹如人之强健体魄,是改善人的素质,保证身体健康基因优良,一代强过一代,光宗耀祖振兴门庭。
对于一个民族,这两种人都不可少,前者更为重要。
再譬如,孔子就好像一个家族的姓氏,传千代万代都不会改变,具有唯一性。而秦始皇就像是家族某辈中的佼佼者,“江山代代有人杰,各领风骚数百年”,时势造英雄,不具备唯一性,这是规律。
国可灭,文化不能灭!
04
国可灭,文化不能灭!犹太人复国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恢复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希伯来语,这比重建家园富国强兵重要的多。
只有文化恢复了,人们才能认祖归宗,才能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的文化根脉。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就是文化的基因传承不断,汉语言一直在延续。
如果能够穿越时空,现在的孩子应该能和两千年前的孔子交流对话。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影响了两千多年,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主宰。
西方人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能延续几千年而屹立不倒,有人认为“亲情、家庭”观念是主要原因,非常有道理。
中国人讲究家庭团圆叶落归根,每年春节所有的中国人都有同一个心愿,回家过年。不管在哪里,不管工作多忙,中国人都会携家带口不辞辛劳往家里赶,因为在家里有翘首期盼的父母在等着他们回家。
清明祭祖,中秋团圆,亲情和家庭的维系,使中国人凝聚成无数个小小的单元,无论艰难困苦祸福旦夕都不会分开,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秦始皇之“大一统”。
05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对于历史的贡献,在于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大一统”。
在中国文明史上,从夏商周开始,已经有了统一国家的概念,只不过相对松散规模较小而已。
尤其是商朝,号称“八百年铁桶江山”,已经是一个统一完整国家的模式。其形式是天子统治诸侯,天子的“中国”和四周诸侯国的关系是“分而治之”。
诸侯国的权力越来越大,天子的控制越来越弱,最终形成春秋战国诸侯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
春秋称霸,战国纷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民众强烈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秦始皇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实现了华夏民族的“大一统”,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滚滚历史潮流谁也无法阻挡,即使没有秦始皇,也会其他英雄豪杰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这是不容质疑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06
“华夏一统”的思想古来有之,《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历史就是治乱兴替朝代更迭的历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每代帝王无不把一统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古人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王扫六合,始皇一统天下;刘邦、项羽争天下,而后有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而大唐兴;五代十国,赵匡胤建宋。
中华史就是一部统一史,中华民族就是在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轮回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