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主要探求“用笔曲折”、“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三个写作技法来源以及读《春秋》相关的一些注意事项。
先导知识:
1.明师:出自《韩非子~五蠹》,强调老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能够以明智的方式教导学生。佛教中指真正明了佛法经文,修行有成之人。《大学》中提到的明德之师,同时强调老师应能弘扬美好的品德,引导人们向善。
2.《论语~阳货》“而褒贬则通、袁诸生而不可知其业者也”:对人的赞扬和贬损可以传播到外界,通行于世间,让他人知道。鲁国大夫袁许的处事原则是“无所褒贬,言无常则”,即不对他人进行好坏评价,且言论没有固定准则(个人观点不断变化,所以言论的立场也在不断变化吗?)。所以外人无法通过他的言论来判断他对事物的是非态度。
《春秋》与三个写作技法(用笔曲折、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一)释义:
(1)用笔曲折:在写作时不直接表明观点态度,而是通过迂回的方式,让人间接理解作者倾向。
(2)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以寥寥数语便可传达深远的含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称为春秋笔法。也被称为“微言大义”。
(3)微言大义①古:侧重于传达褒贬。
②今:精微的语言能传达深刻的道理。
(二)解读:
①孔子崇尚西周的礼乐制度。《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中说,《春秋》强调“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也能看出全书的言辞基调是委婉含蓄的。
②很多人说孔子作(修订)《春秋》有让乱臣贼子惧(理应直言不讳、直言直语的)的意思,需要树立道德标准来教化世人。但《春秋》又以记述历史为主,不能直言个人好恶,所以只能通过细节方面的描写、用词与材料的选取来委婉的表达孔子的个人观点。
③梁启超认为《春秋》只能作经(儒家经典)读,不能作史读,修订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修订方式会淆乱历史上之事实(本就词难达意,又用春秋笔法)。所以我们应该更重视《春秋》的教化作用,学习其中对道德伦理方面的思考探讨。以下是梁启超关于《春秋》的部分论述:
"春秋既以神圣之名,奉为圣经,固得称其为经焉。然历史必存乎世,载乎史,不尽于史,何以知之?《春秋》以一国之记,载列国之世,纪同盟之事,述国君之言,思其企图,穷其成败,是以任人则责人,任国则责国,虽厘毫之非,必着于纪。实为贽厥犯罪,罚厥后世也。惟有德者,与智者,知人之可取者取之,知人之可去者去之,而无所混也。于是乎笔格有所谓贵贱,辞色有所谓褒贬,贵贱者,以列邦之尊卑为也;褒贬者,以善恶为也。贵贱,人尚可知,而褒贬,人则莫能晓矣。夫贵贱,其有定则,而褒贬则通、袁诸生而不可知其业者也。不可知其业者,非明师之传,无以可知;是所谓修文者不可不读《公羊》、《穀梁》也。《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
为什么说梁启超认为《春秋》会淆乱历史事实呢,下面引用网上搜到的一段文字:
“春秋笔法”在古代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技巧,以寥寥数语就可以传达深远的含义,这种传达方式也被称为“微言大义”。由于文字描述的非常简洁,可能在一件事情上只用一两句话就完成了对事件的记载。这种简洁明了的记载方式虽然省去了过多的篇幅,但也使得很多细节被省略,因此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根据自身的理解来填补这些空白,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解读。
而且,“春秋笔法”中的“褒贬无名”手法,是通过描绘事情发生的具体情境,隐含地对某些行为进行褒贬。这就需要读者理解和解读这些含蓄的褒贬,这也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性。
④《春秋》多用“褒贬无名”的手法,即描述事情的具体情境同时,隐晦的对某些行为进行褒贬。这就需要读者去揣摩,这其中的可解读空间很大,稍不注意便会偏离本意或者过分解读,导致混淆历史事实。
引文加粗部分中说,《春秋》体现了贵贱褒贬,贵贱人人都能分辨,从人的角度,无非权势地位;从国的角度,无非领土国力。但褒贬却不是人人都能分辨的。后半部分笔者没能精确理解,只能进行推测,其大意应该是:“没有明师的教导,便无可去探求《春秋》中对于事情褒贬的看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读《公羊传》和《谷梁传》的原因。”从这里也能看出,一般人如果去解读《春秋》中的“褒贬”,极易出错。
⑤“而褒贬则通”出自《论语~阳货》,用以警示学生和后人,要公开表达自己对不同行为的态度,好事要赞扬,坏事要批评,以此来给社会树立道德标准,教化世人,改正世风。这符合儒家思想。
⑥台湾学者殷海光则更为直接的指出了春秋笔法的危害,下面将从涉及这一思想的一篇文章中截取部分供诸位取舍:
“台湾著名学者殷海光《论认知的独立》一文,对于“春秋笔法”的消极影响的揭示,则不限于史书写作,而及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传统:“孔子作《春秋》,一字之褒贬,为的是使后世‘乱臣贼子惧’。这不是为着过去的人事而写历史,而是借历史来展示他的‘正’和‘逆’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既成为主导的支配作用,于是为了彰显这些价值观念,而更改事实的叙述也不觉得难过。……这是价值主观主义。在价值主观主义的主宰之下,益之以美艺的韵赏和情感的满足,认知作用遂遭到灭顶的惨祸。所以中国历史出现无数的‘价值迷’(value-fans)和‘事实盲’(fact-blinds)。”
其价值迷和事实盲应该是想表达,过于解读《春秋》的“褒贬”,追捧孔子的价值观念,而误解了真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