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雏鹰试翼,幼虎扑戏,幼童仿语,学乃生之天性矣.无学则无以释天性,无学亦无以承天命.何谓之学?学以何为?苗之初长,必依内养生根发叶,方可与周相适, 持而有成.若学之初,必先正意态,发学之趣钻而方有得,后学致用始成.
【译文】
雏鹰尝试飞翔,幼虎扑食玩耍,幼童模仿说话,学习是生命的天性。没有学习就难以释放天性,不学就无法承受天命。什么是学习呢?为什么要学习呢?幼苗生长初期,必须依靠自身的养分才能生根长叶,才可以适应周围环境,坚持就会有所成长。这就好比学习之初,必须先要端正思想和态度,才能发现学习的乐趣,钻研它才会有所收获,然后再学以致用,这是成功的开始。
【原文】
学有三要,在思在行在果.思以明道解问度行,故诸学百家众教古圣皆重思. 四句可解:莲叶亭亭藕暗生,思接千载古今通,修得灵台悟经纶,敏学好问梅竹松. 思乃行之始,是为意动,学而行之方可合一.学在行,行为思之镜,行能践知而鉴思, 无行所学若空拥至宝深藏之.学在果,在学之乐之中之思,在行有路,故度学之所成在思行之果也.
【译文】
学习有三要点,在于思维,在于实践,在于成果。思维能够明白道理、解决问题、审视衡量自己的行为。因此诸子百家和众多宗教都注重思想。有四句话可以解析思想的重要:莲叶亭亭藕暗生,思接千载古今通,修得灵台悟经纶,敏学好问梅竹松。思考是行动的伊始,是意识的发动,学习然后实践才可以知行合一。学习在于实践,实践是思想的镜子,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标准,没有实践的学习如同只拥有宝藏深埋起来。学习在于有所成果,这成果体现在学习中的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的思考中,在实践中找到方向,因此,衡量学习成效在于思考和行动的结果。
【原文】
学有五境,借物借书借人借思借境。
借物成初念,初念以启蒙,而后发智.
借书先习文,文中乾坤以引道.
借人者三,亲师友,合力可助,另借人事之损益,可增思辨.
借古圣思,择向之,深晓之,勉行之,可达聚千年万人之功,上也.
借境成思,拟迁境以变,以变激内.
善学者双力,好而奇之,思而索之,探而求之,是为内力.内动而意坚,虽百阻而不屈.故学当首发内力可大成.
外物外境及他人之力,虽合一时,其用止于启引,已大善.即如是,此惟一可施之途,亦当倾而为矣.
【译文】
学习有五种境界,借物,借书,借人,借思,借境。
借万物萌发最初的想法,最初的想法进一步启蒙,然后生发智慧。
借书本先习得文化,借文章中的乾坤来引导(学生)悟道。
借人力有三类:亲人,老师,朋友,三方合力就帮助人成长。另外可以借鉴人事的损益,增加学生的思辨能力。
借助古代圣贤的思想,选择追随,精通其思想,努力去实践,这样就聚集了千年的智慧和无数人的底蕴,这是学习的上策。
借助“境”形成思想,模拟或改变环境来寻求变化,凭借变化可以激发人内在(潜能)。
善于学习的人有两种力:好学和好奇,思考和探索,探索后又寻求(答案),这是内在驱动之力。内心有动力而且意志坚定,就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学习应当首要激发内力,才能有大作为。
外物和外境以及他人的力量,即使能形成合一的力量,但作用只用于启发和引导,已经是最大的好处了。就算这样,这也是外在影响唯一可以实施的路径,也应当竭尽全力去做。
【原文】
学之机,一闪即错,故学者须时警时省.学若矿,不发不出,不炼不精,故学必百炼,天赋亦然方可发.学而胜,天性与社会相融合而非对,世之四学,以知事人生为向,可取也.
【译文】
学习的时机一闪而过,学习者必须要时时警醒、反省。学习就像采矿,不启发就不会发现,不提炼就不会更加精纯,学习必须要千锤百炼,天赋也是这样训练才能显示出来。学习是优胜之道,广泛学习,应当把个人天性激发和社会相融合而不是对立起来,世界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可以让我们知晓人生、做事、生活的方向,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