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一公里”到“最美一公里”——党建激活城市治理的密码

傍晚六点,北京朝阳区双井街道的“井点”党群服务中心灯火通明,外卖骑手在红色驿站里给手机充电,老楼加梯的协商会同步进行直播,弹幕里跳动着年轻人的建议;同一时间,上海静安“白领驿家”的落地窗后,外企党员正用多语种为外籍居民解读垃圾分类新规;而在成都杉板桥社区,社区党委通过“智慧党建”平台一键调度,十分钟内集结物业、民警、社工,解决了一场因共享停车位引发的纠纷。这些看似碎片化的场景,共同指向一个宏大命题:当中国城市化率突破66%、迈入“超大城市时代”,如何以党建为支点,撬动治理理念、主体、工具的全链条革新,让钢筋水泥的丛林长出有机的“社会肌肤”?答案藏在“引领”二字的深层语法里——不是替代,而是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高效能治理的发展优势,在价值坐标、制度设计、技术赋能的交汇处,培育出一种“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新动能。

党建引领城市治理,首先是一场价值重塑。过去,“城市管理”往往被简化为政府部门的单向度作业,而“城市治理”则要求多元主体的化学反应。上海虹口区嘉兴路街道把支部建在“楼组”,通过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把“陌邻”变成“睦邻”,垃圾分类从“最难推广的小事”变成“最有共识的大事”;深圳南山区在科技园区探索“党委+业委会+物业+社会企业”的四方协同机制,让“冷冰冰的业委会”变成了“有温度的红色理事会”。这些实践表明,当基层党组织以“公转”带动社会“自转”,就能在超大城市中重建“附近”的价值,把治理目标从“维持秩序”升维到“创造意义”,使每个人的日常选择成为城市文明的微观基础。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制度层面。党建引领不是简单叠加组织架构,而是通过“制度嵌入”重构资源流动逻辑。杭州“湖滨晴雨”工作室把支部建在商圈网格上,党员商户带头签订《诚信经营公约》,市场监督、税务、城管等执法力量下沉网格,形成“发现问题—吹哨报到—信用修复”的闭环,既破解了“小广告回潮”等顽疾,又让个体商户从“被管理”转为“共治理”;苏州工业园区以“红色管家”项目打通社区、物业、居民三方数据壁垒,物业费缴纳率三年从65%升至93%,关键在于党委牵头制定了《物业服务评价指数》,把居民满意度与物业星级评定、党员评优直接挂钩,让“看不见的制度”成为“摸得着的获得感”。这些案例揭示,党建引领的制度创新,核心是把党的组织力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可激励的规则体系,以“制度信任”替代“关系信任”,为超大城市复杂系统的协同治理奠定基石。

技术赋能则是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加速度键”。但必须警惕“工具理性”的陷阱——技术不是目的,而是让党的群众路线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实现形式。上海“随申办”APP的“红色地图”功能,不仅标注了全市1.2万个党群服务点,更通过大数据分析人流热力图,动态调整服务时间:张江科学城的红色驿站周末延长开放,迎合青年科研人员的作息;而老龄化程度高的曹杨新村,则增设“一键叫车”终端。成都成华区“杉板桥社区大脑”更具突破性:党组织牵头整合公安、城管、物业等12个部门数据,当AI识别到独居老人连续48小时未出门,系统自动触发“党员敲门”行动,同步推送水电气异常数据给家庭医生。这种“算法+脚板”的治理模式,让技术成为群众工作的“显微镜”和“听诊器”,而非冷冰冰的管控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党建引领的深层生命力来自对“人的再组织”。广州永庆坊的微改造曾陷入“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境,直到荔湾区党委启动“党员设计师”计划,让20名本土成长的年轻党员建筑师带队,挨家挨户收集“记忆地图”,把“拆改留”变为“修换织”,最终不仅保留了西关大屋的镬耳墙,还孵化出“老城新生”的社会企业,带动200多名原住民就业。北京“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中,昌平区党委创新“社区议事厅+红色物业联盟”,把广场舞扰民、停车难等“吐槽大会”变成“提案大赛”,党员社工运用“开放空间技术”引导居民自己制定《社区公约》,当规则来自“我们”而非“他们”,治理就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这些故事共同说明:党建引领的终极目标,不是打造一个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而是培育一个“能自我调节、能持续创新”的社会生态系统,让每个人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中成长为“公共的人”。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坐标上,城市化后半程的命题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竞争”。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西方“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方案:通过党的基层组织把“国家能力”转化为“社会能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生活优势”。当苏州工业园区的“红色快递员”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翻译成英文、韩文版送进外企;当重庆渝中区的“红色旅游讲解员”用直播带网友“云游”红岩村;当更多城市的“党员河长”“党员楼长”从身份标签变成职业荣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效率提升,更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生长——在这里,治理不是消耗资源的“成本中心”,而是创造连接的“价值节点”;城市不是资本与人口的竞技场,而是每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共同体。

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到“数据跑路、群众点单”,从“红色物业”到“红色智库”,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每一步创新,都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当城市成为承载14亿人现代化梦想的主场,如何让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和最复杂的社会结构,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深夜仍亮灯的党群服务中心里,藏在党员志愿者耐心教老人用健康码的细语中,藏在“有问题找支部”成为居民口头禅的信任里。这,正是中国之治最生动的微观注脚,也是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底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