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负感作祟的第一个诱因是:我们用主观、抵触的心理去解读一件事。拿孩子来说,一旦他们“不按计划”行事,我们首先作出的解读是:他们错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忽视我们的权威。但我们却看不到,恰恰是我们的解读导致了事情的不和谐发展;我们也看不到,事实上是我们自己感受到了某种威胁。
我们之所以会身陷此类冲突之中,是因为我们拒绝面对真实的现实。我们把过去经历的阴影投射到当前的情境中,导致内心生出巨大的焦虑和恶性的恐惧。在这种疯狂的状态下,我们会忙不迭地作出评判。因为我们想要安慰自己,让自己觉得好歹还能做些什么,殊不知在此情形下作出的决断只会损害所有的人。因此,由于弄不清狂躁和“有针对性”之间的区别,我们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戏剧冲突。
当我们腾出内心空间的时候,就能发现鼓励孩子的新方法;比起以往的“战斗”,它们会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需要“做点什么”的想法,把我们同创造力割裂开来。结果,生活就变成了父母同孩子之间的对垒,这是自负感作祟的产物。
只有在面对现实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开放、坦然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状况。一旦冲破了沉闷的主观判断,我们就能够就事论事地判断事物,而不再依靠不觉醒的臆测。我们越是客观地接受现实的本来面目,少将自己遇到的事情归结为“善与恶”,就越不会去事事解读、事事担心。如此一来,孩子即使发脾气,我们也不会由于受刺激而发作;即使我们纠正他们的行为,也不至于将自己以往的愧疚、恐惧、不信任宣泄给他们。
当我们允许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抱有各自的情绪,而且能做到同他人的情绪和平共处,也就实现了对情感、情绪的接纳。因为我们已经明白,情绪仅仅是情绪而已。这样我们就看清了生命光谱中的每一种颜色。我们身在其中,再也不需要狭隘地规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或者哪些是“我”、哪些是相对立的“你”。生活太丰富也太复杂,所以很难套用那些条条框框。人本身也是复杂难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