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大课间铃声刚响起,我的手机也忽闪了一下,走到办公室坐下后,打开手机,是校长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某某县教体局将于5月10日下午15:40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培训并现场直播,请各校通知教师扫描二维码收看线上同步直播,并将观看视频截图打包发送至本群”。看到心理健康四个字,我眼前一亮,刚想点进去,群里叮叮叮......传来信息轰炸的声音,定睛一看,教师们已齐刷刷地完成了任务,动作一如既往的熟练。
看到这一情形,我不禁在想这本是多好的学习机会啊,怎么被生生演绎成完全任务了呢?是什么原因?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我抬起头往办公室扫了扫,每个老师忙碌的姿态各有不同。有埋头改卷子的和批改作业的、有低头写教案的和修改PPT的、有小声面训学生的和给学生讲数学题的、有带着耳机刷题好为城里选调做准备的,当然也有刷抖音和闲聊的......仅仅三十分钟的大课间怎么够老师们支配自己的时间呢?
熬过漫长的中午午读,上完下午的第一节课,好不容易迎来一个大课间,一些老师还在为上节课学生遗留下的难题而孜孜不倦,为下节课做准备而埋头苦干,为前程奋笔疾飞......好像一切都很正常的进行着,上级领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教师们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可是 这么重要的培训为什么会被草率的安排在短短的课间呢?总有教师正在处理手头上的事而错过这次机会的,何况这么有限的时间也不足够消化吸收。再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收集截屏呢?是为了督促教师们及时观看视频吗?很显然,这也并不是有效的手段。难道他们也是为了完成任务吗?
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在农村学校少之又少,老师们再忙能否抽出三十分钟的时间去看看呢?我相信这种现象绝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着。
尽管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这股风却始终没有吹到我们这片小山村。在我们学校有一名这样的男生,他上五年级,瘦瘦小小的,整个身形看上去就像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不仅瘦小脸色也很苍白。他识字量很少,大概只有一年级学生的水平,只会认识一些简单的字。写字也只靠模仿,不讲究笔顺,框架,胡乱拼凑到一起,像刚刚学写字的小朋友。他的性格也很孤僻,学校老师几乎从没有听见他说过话。一次,听一位老教师笑着说,他在上二年级时,有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女老师教他语文。在一次课上,女老师提问他在黑板上做一道题,他站在讲台上很久都没有写出来,女老师很较真,非要他写,结果吓得他当场尿裤子。从那以后老师不敢再提问他,慢慢的无人问津。听到这时,我心里咯噔一下,为这个瘦弱的小男生捏了一把汗。我想这件事一定给他留下了很大的心里阴影吧?他当时一定觉得很丢人吧?他肯定害怕极了,绝望极了!我不知道女老师后来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但是我觉得老师当时如果能对他再宽容一点,温柔一点,耐心一点,或是事后再多关注他一点,多给他一些赞美和鼓励,事情应该会不一样的吧?
教育无小事,课堂上老师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刺耳的话语,一个拒绝的动作,都可能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就像小树苗一样,越小就越应该受到特别的呵护。因此,在小学,特别是中低年级,教师更应该细心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也只有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