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中大都是自己受苦受难的居多,美好的记忆相对少些!
所以,父母的记忆中,孩子总是和自己对着干,一直是不听话的样子,却忘记他也曾是乖巧可爱粘人听话的小宝宝。
自己小孩过完暑假就升入四年级了,这个年龄段即将面临青春期风暴。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认识,有自我价值的认知,也有了自己隐私的要求,也就是说他不再是粘着爸爸妈妈听故事的懵懂幼童,也不再向父母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事情。
青春期不会一蹴而就的,自然孩子不想和父母交流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时候其实是父母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
与学习无关的话都毫无意义,不要说了
关注成绩,只想看到孩子学习的背影,是多数父母秉承的教育思想,由此容不下一丁点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那些闲暇时光总会有孩子想和爸妈分享一些他感兴趣的人和事,最常见到的回答,
“这有什么好玩的/好笑的/有趣的?有这时间还不去看看书,背背单词!”
“说这些东西能够加分吗?”
接下来就是爸爸妈妈关于学习上的一番大道理,再加上对期末成绩不满的批评和责骂。这样一场本来应该欢声笑语的谈话,最后在孩子低头闷闷不乐中戛然而止,父母的话把孩子聊天的兴趣全部扑灭了。
谈话变成了批评教育
不管是阶段小测验,期中考试还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都是孩子最为煎熬的时刻。爸妈一旦知晓了成绩,就会让孩子做下来开展一场“好好”的谈话,那时的情形就是孩子犯了很大的错误似的。
“怎么才考这点分数?”
“是不是上课不好好听讲?”
“是不是作业没好好做。?”
一阵劈头盖脸的责骂之后,面对低头不语的孩子,爸妈也会强迫孩子说“那你自己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有什么想说的,现在让你说!”
倘若孩子稍有言语,必然被父母喝止“这就是你的理由,你这是什么态度!”
经历这样一番教育对话,恐怕孩子今后很难再和父母发展有效的对话了。
这些对话的场景,我和孩子之间同样发生过很多很多,一旦它成了父母和孩子间对话的惯常模式,可以想象的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很自然地不会再和父母说什么了。因为,无论说什么都不会得到父母的认可,说不说都是错,对话的大门就此关闭了。
亲子沟通的诀窍,听孩子讲那些他觉得好玩的小故事
生活中的,学校里的,同学间的,只要他想说的,那就是父母必须要听的。有时候,父母都不会注意到,我们和孩子之间谈论的事情无论是什么总能牵扯到学习上,这往往是孩子最为痛恨的一点。
所以,当孩子说的时候,也就是父母要聚精会神听的时候,不管是否能从中获得“某些有价值”的信息,那都是孩子自己发掘出的人生的乐趣,他的分享自然希望得到父母热烈回应。
不得不说,如果父母不能空闲一小段时间和孩子有这样嬉笑玩耍般的对话,那么父母说的爱孩确实无法让孩子感受到那份爱。
想让孩子说,其实就是父母要听孩子说,即使亲子间已经有了些许沟通的障碍,也要尽力去改变,避免到了青春期后造成更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