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着眼未来就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看到孩子不好好刷牙,会担心以后所有牙都坏掉;看到孩子拖拉磨蹭,会担心他以后上学跟不上;看着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会担心他未来生活辛苦;看着孩子性格温和,会担心他成为校园霸凌的那个受害者;孩子顶嘴,不听话,就担心:“他怎么能够这样对我?他这样没有礼貌,他将来怎会不会很叛逆?”孩子不爱跟小朋友玩,就担心“社交这么弱,以后怎么融入集体、怎么跟人相处?”


为人父母,我们真的需要知道:孩子本来是觉醒的,你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你只需要让这个觉醒的孩子保持他的天性。他会爱自己,他会对自己好,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做事没有那么多功利的态度,这是孩子本来的样子。每次我们被孩子激怒时,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期望在作怪,我们可以对孩子保有期望,但期望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我们的期望应该自己去实现,而不是由我们的孩子去承担。


孩子们不过是在做自己,并没兴趣来惹我们生气。然而,由于我们背负了很多情绪上的痛苦,内心的火焰难免被他们点燃。触发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未解决的情绪问题。我们的恐惧对孩子来说危害巨大,最终也让我们产生许多令人讨厌的行为。


其实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对照我们自己的行为,孩子是信息反馈者,触发我们行为的是“自我”的无助、失控、沮丧、愤怒,而不是孩子的表现。你有没有哪次在跟孩子发完脾气后反思过,为什么我那么生气呢?真的是因为孩子做的不够好吗?难道不是因为你看到了你就是这样导致现在不满意的地方,才害怕他也重蹈覆辙,其实你更不满意的是自己。我们恐惧的,正是我们短缺的,我们对于平凡的恐惧,就会促使我们把期望加在子女身上。


每个父母都有潜力成为好家长,只要他们愿意付出努力,与你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