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
这里又是一个寓言,探讨的还是“知”的问题。
啮缺和王倪之间有一段对话,啮缺向王倪问难:“先生可知道,天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是非标准?”“物之所同是”说的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普世价值”。世间存在许许多多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标准、道德观念,都是依据不同的习俗、文化精神而形成的。我们中国人讲孝道,宗族与家庭的观念很强,人伦关系讲究夫妻有别、长幼有序。西方人虽然没有“孝”这个概念,但他们也讲“爱”,爱国家、爱父母,这种“爱”来源于宗教。西方社会强调人人平等,所以,欧美国家的总统和人民是一种雇佣关系,人民可以换掉不称职的总统。但是,西方的民主、平等有很大的偏见,在世界上搞“双重标准”,这是矛盾的根本。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普世价值”?符合天道,符合人道,以和谐为目标的,就是全人类共同的真理。
王倪对这个问题,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不知道。啮缺就继续问了:“那么您知道您有所不知的吗?”王倪还是回答不知道。我们知道什么,又不知道什么?知道的肯定远远少于不知道的,而且我们所知的,也未见得都是确实无误的。怎样才叫真的知道?唯有靠“行”来检验“知”。听说了许多的道理,读圣贤经典,但见解上、行为上还是没有转成正知正见正行,那不能叫深信、正信。虽然懂得因果的道理,也乐于接受佛法,可是生活、工作当中,不去贯彻落实,还在造作,那不是学佛,而是学自己。一切诸佛都是“两足尊”,智慧与福德都具足无缺。如果修慧不修福,是“罗汉托空钵”。有学问、有能力,却不能应用于世间,智慧德能不去利济大众,这是“吝法”,不但现实生活得不到保障,来世还有愚痴的果报。而如果“修福不修慧”,则是“大象挂璎珞”。虽然福报很大,可是愚顽不明,没办法获得解脱。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经藏,多亲近善知识,做到解行并重。
啮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说事物到底能不能被认知。如果说人无法认识世界,认知客观事物,那不就陷入了不可知论当中去了吗?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及真理,我们能肯定其存在,问题是如何证得它。科学家用实验的方法,凭借直观的感觉来格物致知。但是,人的感官,还有意识思维,不是百分百的可信。经验之外的事物,我们很难相信,比如宗教里面说的那些境界,常人没有经验,于是就怀疑甚至是否定。
庄子和惠施在河边赏鱼,庄子感慨鱼儿悠游浅底,实在是自在快活。惠子就发难了,说你又不是鱼,怎知道鱼儿的快乐。庄子肯定的回答,我就是知道。同样的一件事物,同样的境缘,每个人的感知、感受都不一样。因为我们多数是靠“识”去判断事物,没有用到“智”。人的一切知识,都属于比量,不能算得上是现量。所以,科学、哲学以及宗教当中很多的论点、观念,还有待商榷,这些知识把我们带到真理面前,还是将我们引向歧途,只有拥有大智慧、大慈悲的人才能彻底明了。对于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要存而不论,有一种敬畏,而不是妄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