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第8版
一、提问:什么理论能够帮助解释态度—依从—行为现象?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是如何阐明这一科学解释的过程的?通过学习这个现象,对我们的实际行动有什么启发?
二、学习三种理论的概念、应用及区分三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1)概念及应用
1.自我展示理论:印象管理
概念:假定人们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尤其是那些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效果:该理论只是从表面上看起来行为会影响态度。如果虚伪的方式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话,人们往往会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态度。
2.认知不协调理论:自我辩解
概念: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假定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
效果:该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行为与明确的态度冲突时出现的结果:由于感觉紧张,所以我们调整态度来缓解紧张。该理论解释了态度的改变。
举例:2003年美国发动攻打伊拉克的起因是推测萨达姆可能拥有威胁美国和英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当时大约有五分之四的美国人相信他们的军队会找到这些武器,且支持这场战争。而在战争中伊拉克没有动用这种武器,并且其武器的数量并不足以对他们构成威胁时,大多数战争的支持者体验到了不协调。因此,为了减少这种不快的体验,一些美国人修正了政府对外开战的主要原因的记忆。重新将发动战争的原因解释成为了“从残暴的和种族灭绝的统治下解放被压迫的人民,并为中东的和平与民主打下基础。”
原因:理由不足--(不协调理论预测: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完全用外部报酬或强迫性因素来解释,我们就会体验到失调---我们可以通过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减少不协调。)
小测试:心理学家设计一个实验,让第一个被试者反复地转木头把手,一个小时后,换第二个被试者进来继续重复动作实验。在第一个被试者离开之前,实验者采取给其1美元或20美元的两种方式,让其告诉即将进来的第二个被试者该实验特别有趣,看给的钱多被试者会说实验有趣还是给的钱少时会说实验有趣。---结果:得到1美元时说该实验有趣。---理由:在他们行为的理由不足(撒谎的理由不充分)时,他们更可能感到不舒服(不协调)并因此更要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获得20美元的被试者,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充足的理由,所以应该体验到较少的失调,故而,也就不会改变与行为相同的态度。----解释:自我肯定理论:如果你觉得你要对一件令人厌恶的事件负责的话,你就会体验到不协调的激活,这种行为很令人尴尬,它使我们觉得自己很愚蠢,它破坏了我们的自我能力和善良感。因此,证明自己的行为和决定其实是一种自我肯定,它保护并维持了我们的诚信和自我价值。
应用:认知不协调理论关注的并不是行为后的奖惩具有怎样的相对效力,而是什么因素会引发那种好的行为。---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只有当权威在场时专制管理才是有效的---因为人们不大可能内化被迫的行为。--所以,不协调理论暗示父母应以非强制性的方式诱发好的行为,从而激发孩子内化正确的态度。(“做奴隶和被迫做某事的一个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当没有人再强迫你时,你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强迫自己的力量。---《马和男孩》”)
引申:决策后的不协调
当做出重要决策以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该现象容易滋长自负—“我决定的一定是对的。”
(当个体事后考虑自己的选择有什么缺陷以及自己放弃的有什么益处时,重大的决定就会产生较大的失调。)---{会导致,决策者更加坚定自己一开始做出的决策,哪怕是错的。---让我反思:很多人常说选择了,跪着也要坚持下去,是不是就是犯了“认知不协调”的错误?即“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跪着也要坚持”可能是一种扭曲的言论。}
3.自我知觉理论
概念:假定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的推断。---当我们的态度摇摆不定或模糊不清是,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当人们能自由行为时,我们就可以近距离观察他们的行为以洞悉他们的态度。类似的,我们也这样洞悉自己的态度。---倾听自己的言语,则可以了解自己的态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则可以提示自我信念有多么坚定,尤其是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行为简单地解释为外部约束的时候。---我们自由的做出行动正是自我揭露的过程。----行为可以修正自我概念。
表现:我们的行为能触发一定的情绪;情绪感染;面部表情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
我们正感觉烦躁不安,但这是电话响了或有人来敲门,这令我们不得不以礼相待。“过得怎样?”“还好,谢谢。你怎么样?”“哦,还不错……”如果我们的感觉不是那么强烈的话,这些温和行为也许会改变我们的态度。---要做到心里不高兴,但脸上还保持微笑确实很费力。
引申:过度合理化效应和内部动机
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而去做。这就是过度合理化效应。----应用:给钱让人们玩智力游戏,他们以后继续玩游戏的行为就会少于那些没有报酬玩游戏的人。---著名的故事:一位老人为了让一群吵闹的孩子不要再到他家附近玩耍,采取给他们钱逐渐递减的方式,实现孩子们不再来了。(第一次给每个孩子50美分,第二次给25美分,第三次给15美分后并向孩子们解释自己已经没钱了,下次再来可能每人只给10美分了,如此,孩子们感到非常失望,便不再来了。)-----揭示道理:当个体很明显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称的报酬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
影响:在我们的态度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形下,自我知觉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态度的形成。当我们做出行为反应时,我们会产生更可接受的态度来指导自己未来的行为。
(2)理论比较
自我展示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只是从表面上看起来行动会影响态度
认知不协调理论与自我知觉理论:相同之处为分别解释了行为确实影响态度。不同之处为:不协调理论假定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以此来减少我们内部的不适;自我知觉理论则假定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态度做出合理的推断,就如同我们观察他人一样。
三、实际应用:通过行为改变我们自己
1.名言:“要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
要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
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
---埃皮克提图(希腊哲学家)
2.指导意义:1)如果我们想在某个重要的方面改变自己,最好不要等待顿悟或灵感。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做出行动---开始去写那篇论文,去打那个电话,去见那个人---尽管我们非常不情愿那么做。----雅克.巴曾十分认可行为的这种巨大力量,他因此建议那些具有一定雄心壮志的作家,即使冥思苦想令自己无法理清头绪,那也还是要拿起笔来进行写作。({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2)态度—依从—行为现象会促使我们去行动,可能也同时促使我们去思考。---当我们主动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某些事时,我们会记得最牢。----作为一名老师和作家,我必须提醒自己不要总是摆出最终的结果,而最好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理论的含义,并让他们成为积极的听众和读者。----“没有反应就没有接受,没有相关的表达就不会产生印象---这是教师应该牢记的最伟大的格言。”---威廉.詹姆斯(哲学心理学家)({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3.给我的启发:对一个人的成长,强健的行动力与勤敏的思考力,一样也不能少,既要迈开腿,也要开动脑,如此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4.下一步打算:1)每天坚持写作,即使写的不好,也要写点什么,并将一直拖延不想写《个人总结》开始着笔;2)我不敢直面辞职一事,我应该考虑提上日程了;3)仔细思考,寻找到决定我人生发展方向的那个“1”,而不能仅停留在造“0”上,即:不要用战术性的勤奋掩盖战略性的懒惰,不要用事务性的勤奋掩盖头脑的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