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吃苦要趁早,要拼命努力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可是万一没有呢?中国人自古都不缺乏吃苦精神,匡衡凿壁借光,头悬梁之类的故事比比皆是。大人们教导小孩子如此般学者吃苦的例子张口就来,而且能够在几乎所有大人们口中产生共鸣,也是件神奇的事情。别人家的小孩子调皮不爱学习了,也立即能够找出很多的道理来,帮劝着说服,毫无违和感。要是碰上一两个享乐型的人儿,他们得准说:啊呀呀,你怎那么不争气呢?好吃懒做,将来媳妇都娶不上。如若遇上个文化人,还免不了点缀一两个经典——李白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勤学苦练,用柳条代笔写得一手好字。我猜想被教育的小儿准好奇地去想“柳条是什么?怎么才能写字,你也给我买柳条练字吧?”甚至洋故事都用得上“华盛顿小时候……”每每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亲一准能成为说书人,滔滔不绝而且不带重复。可是想,万一某一天小孩子某天遇上点无常,这事岂不哀哉?新闻上的报道有很多,天灾人祸挡不住,没影儿的事情可能就在身边,妃来横祸说也说不准,若是如此我想受害者的父母说什么也要让小孩生前享尽欢乐,体验他所要的一切。不就是想去动物园么,不就是想迪士尼吗?不就是想买玩具吗?不就是不愿做作业吗?有什么呀,满足他。可这些都是后话,眼前谁也不会这么教育小孩,即便别人的家长,但凡是个家长也会说他溺爱小孩,将来不会有出息。
不能说是谁错了,争论从诞生起就有了存在的价值,看哪方更合时宜罢了。我看西方某些国家教育小孩子就很好,体验式教育很重要,从小就让孩子体验事情的意义,好事不教也知道了好事,坏事不过分干预,早晚不会再去做。而不是一味地言传,少了身教,好像付不起代价一样。怕小孩打碎了花瓶就不让小孩子靠近花瓶,可是你要知道防着小孩子靠近花瓶所付出的担心和眼神远远超出了花瓶本事的价值,当小孩子真的知道了花瓶破碎的代价,恐怕再也小心翼翼的接近易碎物品了。这就是事物本身的区别,表象和内里都透着不同。
看着小孩玩耍,大人们总是用不完的担心,很多时候不是担心小孩本人,而是怕别人家的小孩此刻正在努力。比较产生了差距,也就产生了担心,不是担心本身可怕,而是用不完的担心,这一次没有了顾忌,下一秒便又产生了,你说事情怪吧?
对于国外的生活我没体验过,只是看到电影里的场景,好像每一个家庭都丰衣足食,生活资料充足,所以不必有此类的担心,只要小孩子快乐就可,所以没有听到很多外国家长们讲故事。难道他们都很满足吗?不是,每一个家庭都不同,也有很多比自己富裕的,也有很多忙着还各种贷款的,但对于生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