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开篇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颗善心,婴儿时期,哪个孩子不可爱呢?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纯真、活泼、可爱,为什么后来有些人变得穷凶极恶,有些人继续向上向善,保持初心呢?这其实就是人的起心动念出现了偏差,我们今天来学习王阳明先生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它的意思是说: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有善有恶是意的发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者是心,有善有恶者是意,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
在生活中,我们只有不断修炼自己的起心动念,让自己达到知善知恶的良知状态,不断地格物致知,才能回归心之本体。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是纯阳之体,都在长身体的时候,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可能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来。作为老师,就有责任帮助他们纠偏,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小林的家庭富裕,他是家里的独苗,从小父母对他特别溺爱,导致他韧性、倔强的性格,在学校他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特别讲义气,好朋友有困难,他义不容辞地帮助他们。有一次,同学被别的学校学生欺负了,他很生气,周末就带着一群人去跟他们单挑,最后的结果是打别人打伤了,他家里赔了一大笔钱,这个深刻的教训还不足以让他醒悟过来。
上学期他们专业组织去外面实习,他也是其中一员,作为高铁站保安人员,纪律是严明的,必须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自律性,刚开始由于习惯性散漫,他被队长罚了很多次,有一次接班,他迟到了一个小时,原因是睡得太晚,早上起不来床。但公司是不讲人情的,他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关禁闭一天,在那一天里,他面对墙壁,深深地感觉到了孤独与愧疚,他认识到了自己对规则的漠视,违反纪律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经过这次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实习结束的时候还受到队长的表扬,这令他内心很 激动。
在学校实习分享大会上,他把这个案例说了出来,并呼吁学弟学妹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能荒废学业,书到用时方恨少,社会上跟学校里不同,学校老师会给你机会,但单位里不会,制度管人不留情面,同学们只有在学校遵守规则,强化时间观念,毕业后才能快速适应社会,不然的话,到头来只会欲哭无泪。小林的分享心得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变化,为善去恶是格物,他已经在致良知的道路上迈开了一大步,这说明:善与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王阳明曾言:“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由此可见,阳明先生所倡导的 “知行合一”,并非单纯指理论与实践的简单结合,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心理活动与行为本质上的同一性。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真正的认知与行动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真知即行动,行动亦为真知,二者并无本质差异。基于此,“为善去恶” 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视为一场内心的自我博弈。以小林同学为例,他正是经历了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意识层面实现了重大转变,将内心的私欲如尘埃般拂去,使得良知逐渐显露。这一过程,恰恰契合了阳明先生 “四句教” 中 “为善去恶” 的理念。正所谓 “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每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并非绝对分明、一成不变。关键之处,便在于能否唤醒内心的良知,并让其主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