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好卖点和买点,产品不畅销都难【Day 972】2025-06-07

在日常的工作中,你经常会听到两个特别容易混淆的词,一个是「卖点」,一个是「买点」。乍一看,这两个词说的是一个意思,可是这两个词背后的角度,却是完全不同的。

什么是卖点?完全以商家的自我感受为视角,主观描述某款产品的核心亮点,以此来说服顾客这款产品值得购买。

什么是买点?商家完全以顾客实际场景中遇到的问题为视角,用顾客的语言替顾客说出某款产品能解决的实际问题,顾客对号入座,会认为自己在这个场景下的确需要解决类似的问题,就会主动勾起顾客购买某款产品的欲望。

我列举4个案例,你可以找找感觉:

【卖点】:个性化行程设计,全程五星级服务。➡️【买点】:带爸妈出游不用攻略,专属管家安排吃住行。

【卖点】:北舞名师授课,小班制教学。➡️【买点】:下班后2小时,零基础也能跳到年会C位。

【卖点】:985高校合作,专注学历提升。➡️【买点】:不用辞职也能拿硕士文凭,升职加薪不再卡学历。

【卖点】:专业法律团队,胜诉率高达90%。➡️【买点】:离婚财产分割不用慌,专业律师1v1帮你争取权益。

如果你是顾客,只要你遇到了相应的问题,「买点」会更吸引你,更容易触发你的购买决策。

然而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目前还停留在「卖点」思维,只想着自己的产品这么牛那么牛,却从来不从顾客所处的场环境中,当他的嘴替,替他把烦恼说出来,并提供解决方案。

所以,如果你想玩儿明白内容营销,懂得内容种草,想拥有高转化率的成交流量,胜负的关键不是你罗列了多少卖点,而是你能不能对目标用户的实际处境感同身受。如果你能用这样的视角梳理买点,你就掌握了「同理心」的秘诀。

表面上看,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背后的实质,是商家用目标用户的语言、思考惯性、习惯的表达方式,在实际场景中替用户说出他们想说的话,成为他们的嘴替。

成为嘴替这个观点,我已经啰里八嗦地说了两次。不是我健忘,而是这个核心观点太重要了,我不得不牺牲表达的美感,持续不断地重复,希望能引起你的重视。

每个人思考问题的第一视角,往往是从自我感受为中心,向外传递感受的。从心理学上看,这就是每个人都有的「自恋」。你想赚钱,你就要放下自己的自恋,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滋养别人的自恋。

你通过同理心把别人聊上头了,他们一高兴,就会为自己的自恋掏钱。表面上看,你赚钱了;实际上,他们仍身处于自恋的幻觉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