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因为研究扶贫问题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描绘了印度和非洲的穷人做事的逻辑 。
全球有十亿人还在挨饿,人们因为营养不良而根本不能胜任体力劳动。那你说粮食其实是很便宜的,给穷人发点粮食不就行了吗?但扶贫的实践表明,穷人拿到粮食补贴并没有真的全用来买粮:他们更愿意拿相当一部分钱去买烟、酒和更高级的食品,去买电视机,去大操大办婚礼。为此不惜继续营养不良。
穷人很容易受到传染病的影响,那你说给打个疫苗、发点消毒剂不就解决了吗?那些行动的确很容易,资源也足够,但穷人不信任疫苗,嫌麻烦不屑于使用消毒剂。
穷人普遍存不下钱,要做点小生意只能借高利贷,要播种的时候连买化肥的钱都没有。那你说只要给人提供一笔小小的启动资金,让他们把做生意赚到的钱留下而不必支付高额利息,把化肥用上提高产量,这不就进入正反馈循环了吗?数学上没错,但真实操作中人们只要有点闲钱,就会用在给亲人买礼物之类的事情上,然后下次还得去借钱。
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认知问题。班纳吉和迪弗洛的结论是穷人缺少正确信息的来源,而且不能做出为长远打算的正确决定。
可如果你要像关爱小动物一样试图“引导”穷人做正确决定,你就太自以为是了。人家境遇如此不幸,还不让偶尔花钱追求点高级的东西,生活还有啥意思呢?还何谈繁荣?
如果认知范围内只有那么几个变量,怎么玩都是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