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能够:
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到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有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
观察
感受
需要
请求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一旦用非暴力沟通诚实地表达自己,前三个要素就会得到体现。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儿子说:“迈克,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
接着,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这样这位母亲就清楚地说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
非暴力沟通的另一个方面是借助它们关切地倾听。
我们首先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保持对这两方面的关注,并帮助他人也这么做,双方便可持续互动,直至情意相通: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和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在世界各地,非暴力沟通被用来协调各个层面的争论和冲突。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处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感情,并能兼顾对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坚持以非暴力沟通方式与人沟通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练习,举一反三,以致养成习惯,融会贯通,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