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琴家》的视角还原那段历史
作者:阿开
一个德国纳粹军官、一个波兰著名的钢琴家,用他们各自的音乐家:贝多芬和萧邦,展开了人性的对话,也是主权与侵略的对话。
当钢琴家寻见罐头、兴奋地拾起时,一个德军进入了这间公寓废墟,极度恐惧的钢琴家拖着摔跛的腿连滚带爬的奔向藏身的阁楼,万分惊恐到以为死到临头的他,还念念不忘紧抱那听罐头。
可是楼下传来的是贝多芬的Moonlight sonata,是进来的德国军官弹奏的,他将这段音乐弹得清冷悠怨,充满了人情,弥漫着惆怅和无奈。一个纳粹侵略者用“月光”表述他内心深处对战争的迷茫、对人性复苏的回归。
德国军官走了,钢琴家又回到楼下,想办法要把那罐头打开、饥饿难忍的他急于吞下它。可是,罐头却滚落在地上,在钢琴家俯身去拾的时候,他看见了一双凛冽着寒光的皮鞋——那德国军官倚靠在楼梯的扶手旁,毫无表情地注视着钢琴家:
“what are u doing here?”
“oh…I want ….”
“ who are u?”
“I am…I am….”
“do u live here?”
“oh…….”
“do u work here?”
“no …no…”
“what do u do?”
“I am…… a pianist……”
钢琴家极度恐惧的回答着。
于是这个瘦弱无助、惊魂未定的犹太人颤抖着坐到了自己熟悉的钢琴前,带着伤疤和冻疮的手放在黑白的琴键上,用无法预知死活的忐忑为纳粹军官演绎了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当《第一叙事曲》开始的琶音缓缓奏出的时候,我相信不只是我和给我讲故事的那个人,所有看到这个片段的人都不能不为之动容。
一个德国纳粹军官、一个波兰著名的钢琴家,用他们各自的音乐家:贝多芬和萧邦,展开了人性的对话,也是主权与侵略的对话。
那一刻,钢琴家弹指间流泻而出的乐曲,一如圣洁的灵光,催醒了人性中那份还没枯萎的善念,展现着湮没在战争废墟里的最高贵灵魂。
军官静静地看着眼前的这位乞丐般的钢琴家,窗外的日光雾一般穿过窗子落在钢琴上。
解读二战的影片,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就是这部《The Pianist》,冷静的镜头重现一段难以诉说的历史与人性的真实。整部电影,身为受害犹太人的波兰斯基都在控制情绪,你看不到导演的痕迹。如此的克制,没有海上钢琴师的煽情,却悲悯又深刻。
【伯乐推荐语】:
这是波兰裔著名导演Roman Polanski根据波兰著名钢琴家Szpilman的回忆录,以纪实的手法改编的电影。
电影演绎着家国情怀,是关于战争和人性的撞击、是关于肖邦、关于贝多芬对人性中还没枯萎的那份善念的催醒。
作者从剧情出发,剖析了电影中所展现的那场灭绝人性的灾难以及灾难面前人性的复杂与温暖。指出:人性,恐怕是天下最难以琢磨的东西。
作者以流畅的笔触,在影片的情境中穿梭,深入分析了人性优化的根源在于建立自己文化体系,使善良成为心底之光。论证合理,引据恰当。
这部影片值得你一遍又一遍沉迷、一遍又一遍地去感悟。
一个德国纳粹军官、一个波兰著名的钢琴家,用他们各自的音乐家:贝多芬和萧邦,展开了人性的对话,也是主权与侵略的对话。
一个纳粹侵略者用贝多芬的《月光》表述他内心深处对战争的迷茫、对人性复苏的回归。
钢琴家于弹指间流泻而出的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一如圣洁的灵光,展现着湮没在战争废墟里的最高贵灵魂。
人性的光辉永存!
对主演Adrien Brody 难以忘怀的是那双忧郁的眼睛,陷的无可救药!
在此,伯乐强力推荐去听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我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