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祭祖风俗,是大年三十。
今年没有腊月三十,二十九过年,祭祖的日子也就变成了腊月二十九。
近些年,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祭祖的日子也变得比较活泛,并不固定在过年的当天。
小时候,我们是严格遵守俗定的祭祖模式。大年当天,吃了象征过年的大汤圆,老少几代,只要是走得动的,拿的拿纸,提的提炮,浩浩荡荡,都去。
父母生养大于天。祭祖,先从自己的父辈开始,然后是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为了少走冤枉路,人们也在祭完自己的父辈后,以顺路为原则,挨个烧纸放炮。
说到烧纸放炮,就不得不说森林防火。以前的人们缺吃少烧,别说是落叶与松针,连地姜皮都被刨得背回家。如此空旷的山野,怎么都燃不起来。
随着退耕还林的兴起,森林覆盖越来越广,年轻人外出打工,家里只剩“跑”不动的老人,如此一来,那空旷的山野就变成了“老虎林”。
“老虎林”并无真正的老虎,那是一种近乎夸张的地方语,形容森林之繁茂,似乎可以长出老虎来。
事实上,老虎没有,猴子、野猪、野鸡之类真的结伴成群。猴子去看新场镇,野猪来逛我们的小县城,也是有的。
如此大规模的森林覆盖,就给祭祖的人们增加了上山的难度,也增加了森林火灾的风险。
某音上,有祭祖的后人对苍茫的荒山野岭发出“泣血”呼唤:老祖宗啊?你在哪?请发个定位吧!
好笑归好笑,虽有夸张的成分,却有一定的真实意境。老路不再是路,荆棘丛生,藤蔓四起,不但长得封了路,还这里抓那里扯的,上山变得异常艰难。
为了大年三十的顺利祭祖,人们少不得提前把坟打理出来。只不过,早些年的打理比较容易,退耕还林后更为艰难。更重要的,是严防火灾。
打理祖先的坟地我们有些讲究。平日,老祖宗的坟地不宜随便动土,以免造成惊扰。润年不动土,腊月不看期,这似乎成了我们的规矩。
于是,腊月就成了人们上坟的“季节”,地下的老祖宗似乎也知道,后人来给清理墓地的杂树杂草是为了干净门庭,并不怪罪。
坡上的坟有人打理,说明还有儿女,那没人打理的,通常是祖辈以上了。
腊月的某一天,人们根据气候和自己的安排,务必安排时间,将老祖宗的墓地打理出来。
杂树砍了,藤蔓割了,那窜起老远的刺也挖了。铲净坟上的杂草,培上新鲜的泥土,连同墓地一周的杂树杂草,全给打理出来。
如此一来,人们祭祖所烧的纸、所放的炮也安全些,不至引发火灾。
现代人的社会责任感普遍增强,人们总在祭祖后停留一会,看纸烧完,看窜出去的火炮没有惹祸才离开。
记得某年,我那队友给他爷爷烧纸时,引燃了旁边的竹叶子,慌乱的他急忙解裤腰。
“干啥?凭你那点儿水资源就能灭火?白活了几十年,老祖宗的坟岂能被污染!”老祖宗虽然走了,作为后辈,要极力维护祖宗墓地的清洁,不能被粪尿污染,这是我们的风俗。
老祖宗啊,看在您孙媳还比较懂事的份儿上,不怪罪才好!
最后,我们用树枝打灭了刚刚窜起的火苗儿。
又是一年春节到。如今,又到了祭祖的日子,我们在传承祭祖文化的同时,不得忽略我们的社会责任。
毕竟,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